(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雞場坡鎮中心學校,貴州 安順 562106)
當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依賴教材,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總是與教材聯系在一起,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不感興趣。要想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獲取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以及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應用到生活中。
當前,小學數學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斷改進和創新數學教學模式,將數學問題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但有些教師還沒有意識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性,依然按照傳統模式開展教學,缺乏與學生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對解決數學問題缺乏積極性,數學教學活動也無法正常進行。
當前,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不善于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對問題情境認識不夠,對形式過于追求,而忽視了教學的有效性。有些教師總是為了情境而情境,忽視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而有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喜歡隨波逐流,缺乏創新精神,認為不管教學效果如何,只要有了創設情境的內容,就是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而并不按照教學需求與學生實際情況創設情境,或者只是把教材中的問題情境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這些做法脫離實際,陷入形式化的泥潭,不能為解決數學問題服務。
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課堂應回歸生活。很多小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覺得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學起來乏味、枯燥,主要原因是數學教師不重視數學知識的延伸,未能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導致數學問題的解決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挖掘數學教學素材,創設現實的教學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精心預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上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數學情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滲透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情境中;要為學生制造心理懸念,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都凝聚在一起,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達到最佳學習狀態;要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重數學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生活情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教師如果能抓住焦點,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就一定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探究數學問題,交流算法,優化學習方法。在學生解決問題之后,可以先讓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路,并與其他學生一起交流,探討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能夠了解各種題型的特點,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選擇合適的解題方式打下堅實的基礎。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更喜歡學習數學,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揣摩如何對數學信息進行篩選、如何提出問題,并將問題通過有效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發現的數學信息進行探究,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讓學生結合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以前學過的數學問題,這時教師不要馬上否定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可以用板書的形式突出重點,選擇例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獨立嘗試、動手操作、畫線段圖等。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傳遞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梳理解題思路、展開交流評價解決數學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交流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獨立選擇算法,并通過小組交流梳理出最后的解決辦法。各個小組的成員都要互相評價,開展有競爭的合作。課前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梳理,課內再交流完善,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由于課題容納的知識點不同,有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會很快再現,而有些知識可能被遺忘,所以,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回憶再現建立記憶表象,同時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了解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次,要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在小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完善知識體系,以文字、圖表等表現形式將所學過的知識梳理總結,形成網絡。
總之,解決問題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在于解決一個問題本身,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課程中的問題來經歷、探索和體驗數學思想方法,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