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大洋小學,廣西 靈山 535400)
父母都外出務工或父母中一人外出務工,由家中祖輩或親戚看管的兒童稱之為留守兒童。當前我國留守兒童中有超過80%生活在農村,且都屬于未成年人,是一類較為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群體被父母留在家中生活和上學,只有在諸如春節、暑假等大型節假日才可能會見到父母,父母基本不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等情況。而大部分爺爺奶奶等祖輩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其無法滿足兒童發展需求,很可能會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及個人未來發展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盡管大部分農村小學都針對留守兒童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但是其卻未能得到有效落實。以幫扶制度為例,其要求幫扶教師每周都需要向留守兒童的家長告知其子女在學校的具體情況,但因為教師日常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到每一周都與留守兒童家長進行聯系交流,最多是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一次,如此對于加強家校聯系、強化兒童教育等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也無法真正達到關愛留守兒童的目的。
由于留守兒童普遍是與親戚或祖輩共同生活,所以學校就成為管理和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主體,同時其也是農村中文化素質水平最高的群體,擁有專業化的教學理念及方法。盡管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都已經為留守兒童設置了兒童心理輔導站,但是由于心理輔導教師自身專業技術水平不足,對留守兒童心理特點了解不完善,盲目采取大課堂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教學,整體缺乏針對性,導致其并未能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過多的正面影響。
留守兒童檔案主要是以文字、圖片和聲音而存在,其主要用于記錄留守兒童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建立和保存留守兒童檔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檔案將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情況體現出來,并將其作為關愛和管理留守兒童的重要參考依據,使得教師在教學管理方面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留守兒童檔案應當盡可能全面且豐富,并且盡可能包含家庭、學習、生活、交往、健康及流動狀況,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都已經有了留守兒童的部分檔案材料,但其內容相對單一,僅局限于其姓名、地址、家長姓名、臨時監護人姓名與聯系方式等信息,此屬于最基本靜態信息,無法滿足動態管理留守兒童的需求,所以其并不能夠為學校的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僅能夠保證兒童可以穿暖、吃飽,其自身的文化層次并不能夠做好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基本不關心留守兒童的內心情感狀況,導致留守兒童無處訴說內心的情感及想法,如此存在安全隱患。而且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薄弱,有部分留守兒童是騎自行車上學,其自行車車況存在諸如剎車不靈、車胎缺氣等問題。此外還有部分臨時監護人由于自身工作等原因無法及時到學校接送留守兒童,使得其在自行回家途中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較高。在農忙時間段,有些留守兒童被獨自留在家里,很可能會出現觸電、溺水等安全事故,由此可見當前農村小學在留守兒童的安全管理方面未能做到全面覆蓋。
農村小學需要就留守兒童的關愛及管理工作重要性進行大力宣傳,讓所有教師都能夠充分認識到百合管理留守兒童的重要性,積極構建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還需要構建關愛和管理留守兒童工作的評價管理體系,并對相關的管理工作進行細化,確定相關標準,確定不同程度所對應的分數,確保評分細則易于操作,對于擁有較高評分標準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需要對其進行獎勵、表揚和公示,通過此形式提升受表彰人員的榮譽感,并將其作為促進其他教師努力學習的榜樣。
農村小學在教師招聘時應當適量引進大專院校以上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教師,以完善師資隊伍。每個農村小學都應當至少擁有1-2 名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并且要讓小學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及思想道德教師的作用充分發揮,所以,農村小學必須要引進和培養專職的心理教師,并與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和思想道德教師共同努力,構建心理教育健全的師資隊伍。
留守兒童屬于相對特殊的群體,與同齡學生相比,其存在部分不同的特點,農村小學班主任日常與留守兒童接觸時間最多,所以其需要不斷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及兒童心理學等相關知識與技能,并且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素養,增加對留守兒童的管理與關愛,提升自身工作使命感與責任感。
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內心發展與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留守兒童每天有大量的時間與班級同學共同相處,所以農村小學必須要高度重視班風的建設。良好的班風可以促進班集體團結奮進,提升所有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得每一位學生都愿意為班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能夠達到較好的規范作用。而糟糕的班風則會導致班集體成為一盤散沙,每個學生都認為班級與自己無關,最終會對全體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必須要加強班集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糾正班風,讓班集體中充滿正能量,如此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當前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針對當前農村小學在留守兒童教育教學方面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小學管理層及相關教師都應當予以充分認識,并合理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解決農村小學在管理留守兒童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有效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