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六盤水 553000)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呈現著小聚居和大雜居,以及分布范圍廣的特點。西南少數民族恰恰也體現了這一特征。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幾次民族大融合,推進了現代中國民族的多樣性。同時各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相互交織、碰撞,又形成了有別于傳統文化系統的特殊面貌。
少數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他異性,使得二者之間在文化體系上呈現出不同的精彩面貌。進而在題材上顯現出各自的風華。少數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區別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華夏文明體系之中的,而少數民族文化則是獨立于華夏文明之外的“蠻族”文化。4000aB.P.前后的降溫變化導致中原周圍地區五大新石器文化迅速衰落,同時也促使以夏朝建立為標志的中華文明誕生。而西南少數民族族別眾多,其中僅苗族就經歷了五次大遷徙,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苗族文化在地圖上的線移。同時各少數民族之間的信仰又各有差異,故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都有不同的特點與文化表現。
西南少數民族題材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藝術家所關注以及樂于表現的內容。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在中國現當代美術史,特別是中國近代民族美術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這類題材直觀并且生動地呈現了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也折射了中國美術在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的視向轉換與觀念轉化。這種轉換與轉化使得民族美術區別于傳統中國畫與西方現代美術,獨成一隅。同時將中國近現代美術的時代特質與精神內涵糅雜其中,賦予中國近現代民族美術建構新生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在近現代民族美術中的發展軌跡即曲折又充滿了無限可能。20 世紀40-50 年代相繼解放的西南少數民族便自然而然的成為展現多民族統一國家新氣象的正面題材。60-70 年代,中國美術經歷“傷痕”,在迷茫與反思中過渡。隨后的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改革開放的步伐接踵而至,藝術家們將過去的“他鄉”之愁與心中的寄托投射到畫面之中。到了90 年代,人們開始探索當代繪畫語境下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延續性與文化內質。21 世紀,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的創新性與延續性被不斷挖掘。逐漸在新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收獲民族美術在現當代語境中更多新的可能性。少數民族題材美術自身所帶有的“邊緣性”與“地方性”,使得這類題材分別展現著不同的文化魅力,這也是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獨到之處。
新中國建國至今,民族美術從總體上歷經變化與創新。民族美術題材作品在表現中逐漸向外界展現著個人意識與民族文化內涵的風貌。早期的中國民族美術題材還處在摸索階段,藝術家們對題材的選擇以及表現也相對謹慎與保守。隨著改革開放,藝術家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具有“他鄉”意味,遠離城市喧囂的民族地區作為題材資源庫。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的繪畫作品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逐漸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中國民族美術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摸索、選擇、拓展著具體的方向與內容,同時也從早期對民族風情的單純表現轉換為精神家園的自我審視與觀照。
回溯20 世紀50-60 年代的中國美術創作,我們不難發現政治抒情化的表現方式。70 年代末,中國美術在接受西方美術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構建不同于西方現代美術價值取向的自我藝術體系,少數民族題材繪畫也在這時開始發生轉折和變化。自20 世紀以來,此類題材也在中國美術發展的總歷程中持續成為美術創作中的重要素材和內容,同時開辟了新的創作選擇及空間。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多元化,同時與也折射出了民族美術的延伸拓展,以及傳統藝術價值體系上的反思與轉折。
總而言之,西南少數民族題材進入美術創作領域形成了現在這一獨特的藝術風貌。無論是“油畫民族化”,還是其他畫種中少數民族題材的涌現,中國民族美術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為民風民俗的表現——政治抒情化——民族精神的探索與內省——少數民族題材的延伸與創新這幾個階段。而西南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也在發展規律下不斷地通過實踐尋找到新的藝術窗口,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