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擁有56 個民族,相應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從古至今所產生的文化遺產更是數不勝數。在這56 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存在是歷史積淀的結果,沿用至今不僅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而且傳承著優秀的民族精神。這使得我國的文化生態開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學校作為非遺保護的重要陣地、兒童作為非遺保護的繼承人和主力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必須要將保護非遺的意識潛移默化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促進兒童對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喜愛和熱情。
兒童是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得以傳承的基礎,一個族群或者民族想要使得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的歷史進行傳承和繼承,就必須要從這個民族的娃娃開始抓起,這也是促進人類文化能夠得到延續和發展的必要道路[1]。我們在對兒童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培養的過程中,并不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一項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賀繼承者,要求他們掌握相應的記憶和技能,而是要通過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讓他們成為具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的人[2]。
我們強調兒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作用就必須要將樹立“兒童意識”作為主要的工作來完成,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體現。對于兒童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來說,采取的手段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改良教育可以使得文化傳統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而這些文化傳統對于人們的生活工作來說,已經傳承了很多代,也培養了很多人。“沒有教育,我們一定會把歷史文化遺產拋在腦后,一味地去模仿其他的文化終將會喪失了自己的認知[3]。”在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之后,傳統的游戲類型、烹飪藝術、剪紙刺繡、民謠民歌、宗教儀式、贊美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可以完全被納入到學校的教育課程中來。通過這些文化傳統的學習,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被落實下去。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衡,教他們學會自律,教導他們尊敬長輩,教導他們如何能夠和別人相處,教導他們如何能夠在社會中做出自己的貢獻等等。現如今在我國少數地區已經將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中小學的課堂中,比如說浙江的嘉善,江蘇的蘆墟等地已經在小學中組織了山歌演唱隊來培養小學生對吳語山歌的學習興趣,在甘肅省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也已經將敦煌壁畫納入到小學美術的課本中,要求學生去學習這樣的一種文化藝術,并且已經在全國通用或者地方的教材中進行了普及和推廣,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單純依靠理論知識來加強兒童意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是完全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應該給予兒童參與體驗的機會。對于兒童來說,真正的體驗和實踐是有助于提升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認識的主要環節,因為少年兒童普遍都會對新鮮的事物存在好奇感,而現如今網絡、多媒體、游戲等內容充斥著年輕一代的生活,他們對于外在古樸而內在凝聚著無數人心血和歷史、汗水、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觸較少。當他們在習慣了網絡游戲的影響時,對于這種古樸的事物反而會具有一定的新鮮感[4]。因此,我們應當為少年兒童創造參與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機會,才能夠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比如說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通過正規的游戲形式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創造性地表達,要求少年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擁有自由,然后又有一定的自我約束,這種非常具有價值的教育形式能夠使得少年兒童更了解貼近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從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也會極大的上升。而且我們也不能夠把少年兒童簡單的當作是被動的消費者和無動于衷的觀眾,只有激發他們的學習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非物質文化活動中去才能夠加強他們對相應非遺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欲望。
綜上所述,由于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趨勢的發展,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我國傳統文化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越來越多的大規模城市化運動和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的活動也使得文化生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一些依賴于口授和行為進行傳承的文化遺產正處于消亡的邊界,傳統技藝的瀕臨消亡事件非常頻繁,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文化損傷。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學校就成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采取非遺的繼承和保護,已經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