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在非英語母語的環境中學習英語,以達到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談話對象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的水平,是大學英語學習者的目標之一。[1]2在Jenny Thomas 的著作中將語用能力定義為敘述者有效地使用語言為交流工具以達到預期目的和聆聽者在具體的語境下理解語言的能力。[2]因此,語言使用的得體性關系到說話人是否能完成交際目的以實現交際意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表示禮貌或維系社交關系在見面時常會說一些禮儀性的問候的話,即招呼語。但是由于英語基礎知識薄弱以及對英語文化價值模式認識不夠,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口語特別是招呼語方面存在大量的語用失誤現象。因此,對學生招呼語語用失誤進行分析,以及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相比所存在的異同,可以發現學生語用能力所處的階段,最終將改進方法融入到大學英語日常教學中去,以此達到提高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達到用英語流利進行交際的目的。
本研究對象為本院的非英語專業學生,按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分數將40 個學生分為已通過和未通過兩組。首先通過書面語篇補全測試(Dialogue completion Test)的方式將選定的20 個場景以選項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初步選擇,以此研究學生的招呼語語用失誤類型。但是考慮到書面形式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通過自身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對所使用語言表達進行加工,其結果不足以充分說明其真實的語用水平,因此本研究還通過口頭語篇補全測試(oral DCT)的方式,即讓學生以聽10 個打招呼的錄音并當場進行口頭回復的方式模擬真實的情景以觀察學生的臨場反應,并進行錄音。在這種情境下學生需要用下意識的第一反應進行回答,沒有時間調動顯性知識,因而能夠表現出其言語行為表達的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以此研究招呼語語用失誤的具體特征。在書面和口頭測試之后,再抽取一部分學生就英語學習和交際方式等方面有關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詢問。
本研究的分組標準為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調查對象年齡區間為18-20 歲,均無海外生活的經歷,學習英語的年限均為8 年以上,研究采用的工具主要有錄音軟件Camtasia studio 和檢索軟件AntConc。
本研究主要想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本學院的非英語專業學生招呼語語用失誤體現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哪些具體特征?
2)學生招呼語語用失誤原因以及對策是什么?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招呼語的語用失誤方面的差異性較明顯,未通過四級組的總體語用失誤比率達到了69.7%,四級組則為48.5%。通過研究發現,本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招呼語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Blum-Kulka 將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招呼語的類型概括為職業頭銜、家族姓氏、本人名字、對方昵稱等方面[3],交際中雙方的稱呼是招呼語的重要內容之一。用AntConc 軟件對學生的錄音文本進行檢索后發現,40 個學習者稱呼使用錯誤次數多達87次,包括“teacher”68次,“classmate”4次,“boy”15次,在與老師對話的5 個情景中,學習者使用“teacher”這一稱呼的頻率非常之高,但是實際上這種稱呼習慣在英語本族語者中并不存在。在許多日常交際語境下,中國學生習慣于將中文中的稱呼直接用英文來表現。例如,在上課前向老師打招呼,大部分學生直接說“Good morning,teacher”,但是實際上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對老師使用的稱呼并不是“teacher”而是“sir”。在書面測試中有關家庭成員、親戚或領導見面場景的選擇時,有89%的學生選擇了可以體現長幼尊卑的詞匯,例如“Uncle”、“Director”、“Manager”等,而不是以“Mr.”、“Miss”等直呼其名。在宿舍對話的情景中,72%學生在同學之間打招呼則使用昵稱“Lao Da”,“Da Jie”等等,而不是英語本族語使用者使用的“Dude”、“Man”。
在與不是很熟的人攀談時,78%的學生會直接問“What’s your name?”,而同樣情況下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往往先會說“My name is XX”,再詢問對方的姓名。在食堂見面時,大部分同學之間打招呼用:“Have you eaten?”而同樣情況下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只會說“Hello”或“Hi”。在路上遇見時82%的學生選擇了“Where are you going?”作為招呼語,而同樣情況下英語本族語使用者會認為這是涉及個人隱私的,不便于回答的句子。還有最明顯的一個例子,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在不知道說什么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從天氣的話題開始聊天,而中國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往往會選擇體重、衣服之類的話題開始寒暄。
母語負遷移的定義為:受到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影響,學習者忽略了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在使用目的語時直接套用母語的語用規則,結果引起誤解而直接導致交際失敗。[1]119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不僅僅是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寫法和句子結構,更重要的是雙方的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同的。本研究發現,學生將中文中的稱呼語直接翻譯成了英文,例如使用 “teacher”、“classmate”、“Lao Da”和 “boy”這些英語招呼語中基本不使用的詞,這種做法是一種中式英語的體現。
除此之外,語用原則中的禮貌原則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同樣體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畢繼萬提出“漢語招呼語旨在對對方的關切和尊重,而英語招呼語則重在問候。”[4]出于禮貌和尊敬的目的,在中國向權勢關系高于自己的聽話人打招呼或問候時會稱呼對方的身份或頭銜,如:“王老師”或“李主任”。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只會簡單地稱呼“sir”、“Mr.”或 “Miss”。而英語本族語同學或平輩之間也不會相互稱呼讓人覺得不夠尊重的“boy”,只會簡單問候一句“Hello”或“Hi”。由此可見,學習第二語言不能只是局限在死記硬背詞匯和語法,而是應該將語言背后承載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一起研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交語用失誤。
作為研究對象的本學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安徽本省,沒有長期接觸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經歷,學習英語的最主要的輸入方式是小學到高中時期的英語課堂教學。通過詢問得知,在和老師打招呼的情景中選擇“Good morning,teacher”的同學在真實的英語課堂中就是如此與老師打招呼的,實際上在小學的英語課本中并沒有出現過用“teacher”來與老師打招呼的句子,而是用“Mr.”與“Miss”,但是學生表示并沒有發現這兩種稱呼有什么區別,老師也沒有進行專門的講解。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課文中的招呼語的模板式問答,例如“How are you?”學生的第一反應回答就是“Fine,thank you,and you?” 由此可見,學生出現大量招呼語語用失誤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課堂教學的影響。一方面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注重英語的詞匯、語法方面的講授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承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英語教師自己本身沒有長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接觸的經歷,對于學生日常使用英語對話時出現的語用失誤也沒有給予及時指出和糾正。
本研究將參與調查的學生按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成績分為兩組,并且發現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招呼語的語用失誤方面的差異性較明顯,四級組出現的語用失誤比未過四級組少21.2%,經過詢問調查后發現,四級組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主動接觸英語電影、電視劇、報刊和雜志等以了解更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而未過四級組的同學則大多數表現出對英語的畏難情緒,也不愿意主動去學習或接觸與英語有關的知識,有的還認為自己畢業工作后不會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因而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英語日常用語的積累也僅限于課本上給予的對話模板。
語言在本質上是一種交際工具,招呼語的使用得當與否關系到對話雙方的第一印象以及交際的成敗。由此可見,在今后的教學中,英語教師應重視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背景,將對話練習設定在具體情境中并介紹真實具體的對話為范例,以此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不是僅僅講解課文語言點,將課堂語言教學與語用原則和文化習俗、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結合。
作為交流工具,語言是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承載體,在現階段的世界共同體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跨文化交際中,因為語用失誤造成的誤解和交際失敗的例子不在少數。作為交際的“開場白”,招呼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本學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招呼語語用失誤研究的結果分析可以發現,英語教學培養模式亟需改變,作為英語教師要改變自己以往“重考試輕運用”的觀念,將語用能力的培養與日常教學結合,培養出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