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我們常見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齡、電話、身份證號碼等信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公民信息不再依靠指紋、鑰匙等傳統實物去證實,更多由數據代碼甄別。部分新出現的信息類型目前還未清晰界定,但可以認為個人信息即所有屬于某一特定人、不愿意且無必要為他人所知的信息。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個人信息正在被隨意竊取使用。
我國法律事業發展至今在一些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就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現狀方面仍表現出明顯缺失。現今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法律尚未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有多層次、多領域、內容散、體系雜特點??v觀我國現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存在以下不足: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盧建平明確表示我國現有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界定和表述還有待統一?!秱€人信息保護法》自2003 年起草至今,仍未出臺。個人信息保護缺乏專門性規定,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便缺失了重要的“擋板”,經營者竊取個人信息時便肆無忌憚。相關報告指出,2017 年下半年,98.5%安卓手機應用程序都在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即使大部分app 是為了用戶正常使用,仍有9%的應用程序存在越界行為。這是因為安卓手機上的信息收集很大程度上是靠App 權限來實現的。①
我國采用“刑法優先”,雖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進行了懲罰,但并不便于個人獲得侵權補償;民法中的侵權救濟手段由于缺乏明確界定也不能為公民提供充分保護。
在大部分機構甚至政府機關中也仍然存在著相當一部分數量的處理個人信息問題。用戶對于飽受電話郵件騷擾的壓力,仍處于求助無門的困境。調查顯示,只有4%的人為此維權,其他公民放棄原因如無法確定承擔責任機構、向誰投訴、起訴對象,取證難度大,維權成本高等。而在少有的維權公民中僅有8%的人成功,其他的或因處理機構推諉搪塞不了了之,或因預料維權無門而中途放棄。
個人信息權益需要被保護如同一座富礦需要守衛一般。如果沒有開采價值,也就不再需要保護。要加大對于個人信息權益的保護力度,首先需要肯定個人權益的經濟價值。但現階段的個人信息權益價值并未受重視。某賣家將當年研究生名單數據包含130 萬條信息打包出售一萬元,為證數據真實性還放出部分學生信息截圖,除姓名、性別外,還包括電話號碼、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報考專業等敏感信息,無比詳細。從另一方面而言,沒有重視個人信息權益的財產價值也會使信息管理者輕視安全保護工作,從而增加信息泄漏可能。
針對個人信息權益被大肆侵害,我國政府也已經從立法、立規、立標準、立手段等多方面展開工作從而促進個人信息保護。然而目前國民在該方面法律意識仍有欠缺。因此,我們應從思想上加強國民法律意識,培養其維權意識。個人應提高意識,盡量不隨意提供個人信息,信息泄漏后可通過以下方式維權:《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表示信息泄漏的個人有權立即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維權,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
隨著時代進步,法律存在漏洞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我們應加強法律實用性,根據社會現實問題了解民意,制定符合人民需求的法律。目前互聯網使用協議信息告知冗雜,信息過載,用戶為正常使用被迫同意,仍然難以避免困境。華為張凡對此提出,歐盟的GDPR 及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2017 版》有進一步優化,必要場景無需用戶同意,如涉及國家安全、全體公民利益。這樣可免于公民閱讀冗雜權限告知信息,但就后期維權,應提出具體方式及明確制定相應法律后果。
明珠一旦蒙塵,也會被當作魚目一樣不受重視而因此被隨意拋棄竊取。即使有人想要為此“伸張正義”,也不會被大眾所重視,從而“伸張無門”。因而我們應承認公民個人信息具有財產屬性,從人格權保護轉向財產保護,客觀評估個人信息在市場上的價值,讓經營者重視消費者作為原有信息利益擁有者的地位不敢對此輕舉妄動,同時保障消費者在個人信息權益受侵害時能充分通過相應途徑維權從而獲得應有的賠償。
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指出,個人信息保護重要的非立法保護本身而是保障機制體系,有具體落實政策才是最關鍵的。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蔡立東認為,個人信息的范圍和保護方式不能脫離國家治理的模式選擇和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現實需求。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應當建立個人信息保護保障機制,針對此進行具體的政策落實,運用知情同意去平衡個人信息權利保護和行業對數據發展的需求。
注釋:
①光明網《個人信息保護如何覓得“良方”》.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