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體育學院 實驗室管理中心,遼寧 沈陽 110102)
肥胖是一種以體重增加,體脂過量囤積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的調查結果,2012 年中國成年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分別比2002 年上升7.3 和4.8 個百分點,2009 年中國的超重和肥胖人口達1.28 億,居世界第一位,且人數仍逐年上升。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全死因死亡風險,是心腦血管、Ⅱ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骨性關節炎、癌癥等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1],并與抑郁癥、社交恐懼等心理健康問題相關[2]。超重和肥胖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對社會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
目前評估肥胖的體系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腰圍、腰圍臀圍比(WHR),其中24 ≤BMI<28 kg/m2為超重,BMI ≥28 kg/m2為肥胖,WHR 超過0.85 為腹部脂肪堆積,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 為中心型肥胖[3]。
限制熱量攝入和進行體育鍛煉是防治肥胖的關鍵。其中中等強度持續運動(MICT)是公認有效的運動方式,通過長時間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動員脂肪、改善糖脂代謝,但運動方式比較單一,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很多阻礙。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具有短時高效、趣味性強等優勢[4],已逐步成為減肥人群的關注熱點。目前對于HIIT 是否能達到與MICT 相同的減肥效果尚存在爭議。本文希望通過系統綜述與Meta 分析整合相關研究結果,對比HIIT 與MICT 兩種運動方式對主要減肥指標的影響,為選擇有效減肥方案提供循證依據,為超重及肥胖人群提供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
根據Cochrane 的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指南,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PubMed 三個電子數據庫中檢索2000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之間發表的相關研究,檢索詞包括:體育鍛煉、運動干預、高強度間歇、沖刺間歇、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減肥、肥胖、體成分等。通過檢查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列表,對初步檢索結果進行補充。
1.研究設計 隨機對照試驗(RCT)或臨床對照試驗(CCT)。
2.研究對象 18-45 歲的超重或肥胖人群(BMI ≥24),不限制性別,研究對象未診斷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3.干預措施 試驗干預時間≥4 周,研究包括高強度運動組與中等強度運動組。高強度運動組的運動強度高于80%最大有氧能力,中等強度運動組的運動強度為50-65%最大有氧能力。2 個運動組不聯合其他運動方式,且除運動方式外其他處理因素相同。
4.結局指標 體重、BMI、腰圍、腰臀比、體脂率或脂肪量等。測量方法規范。
5.排除標準 ①不能獲得全文;②試驗對象為動物或研究人群不符合1.2.2;③研究為自身對照試驗或未進行隨機分組;④不包含1.2.4 中的結局指標,或指標格式不包含平均數和標準差。
1.文獻篩選 由2 位研究者分別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通過題目和摘要對文獻進行初篩,得到合格文獻后,獲取全文進行進一步篩選。2 位研究者判斷結果不一致時,通過與第三位研究者共同討論決定是否納入。
2.數據信息提取 有2 位研究者分別對納入文獻進行數據及信息提取,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第一作者、發表年限;②試驗特征:試驗設計類型、樣本量、受試者特征、干預方法、干預時間;③結局指標及測量方法。
應用Cochrane 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從以下方面對納入研究進行質量評定:隨機分組情況、盲法應用、失訪偏倚、指標完整性、發表偏倚、其他偏倚。根據每項指標風險情況將研究劃分為3 個等級:A 級(4 項及以上為低風險)、B 級(2 項或3 項為低風險)、C 級(1 項或0 項為低風險)。
應用Revman 5.4 軟件,選擇MD 和95% 置信區間(95% CI) 為效應尺度進行合并效應分析。采用Higgins I2進行異質性分析,當I2≤50%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當I2>50%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采漏斗圖檢驗發表偏倚。
在3 個數據庫中共檢索到2053 篇文獻,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3 篇隨機對照研究,其中中文7 篇[5-11],英文6 篇[12-17]。
13 項研究中,共包含受試者420 名,其中HIIT 組214 名,MICT 組206 名,干預時間為6-12 周。根據Cochrane 偏倚風險評估標準,文獻質量為A 級10 篇、B 級3 篇。
1.體重 有13 項研究比較了兩種運動方式對體重的影響,包含受試者420 名,其中HIIT 組214 名,MICT 組206 名。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25%,P=0.19,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體重無統計學差異,MD=-1.00,95%CI(-2.11,0.11),P=0.08。尚不能認為兩種運動方式對體重的影響存在差異。
2.BMI 有10 項研究比較了兩種運動方式對BMI 的影響,包含受試者336 名,其中HIIT 組171 名,MICT 組165 名。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39%,P=0.1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BMI 無統計學差異,MD=0.29,95%CI(-0.911,0.77),P=0.24。尚不能認為兩種運動方式對BMI 的影響存在差異。
3.體脂率 有13 項研究比較了兩種運動方式對體脂率的影響,包含受試者420 名,其中HIIT 組214 名,MICT 組206 名。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0%,P=0.54,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后HIIT組的體脂率低于MICT 組,MD=-1.01,95%CI(-1.54,-0.48),P<0.01,HIIT 的減脂效優于MICT。
4.WHR 有6項研究比較了兩種運動方式對WHR的影響,包含受試者190名,其中HIIT 組95 名,MICT 組95 名。各研究間異質性I2=53%,P=0.0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WHR 無統計學差異,MD=-0.00,95%CI(-0.02,0.02),P=1.00。尚不能認為兩種運動方式對WHR 的影響存在差異。
繪制各指標漏斗圖,散點均集中分布于中心線上部,兩側基本對稱,表明納入研究的發表偏倚較小。
HIIT 具有短時高效、趣味性強等特點,適應現代的生活節奏,在干預過程中,受試者也表現出更高的依從性和完成率[16]。本研究通過Meta 分析整合對比HIIT 與MICT 的減肥效果,為采用HIIT 進行運動減肥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納入的文獻質量較高,納入的結局指標(體重、BMI、體脂率、WHR)均為評價肥胖的標準指標,各研究干預時間、運動強度相似,異質性較小,結果可信度高。但部分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未詳細描述如何實施隨機和盲法、未說明失訪情況等問題。
針對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HIIT 在降低體重、BMI、WHR 方面與MICT 效果基本相同,減脂效果優于MICT,是一種有效的減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可以與飲食控制及其他運動方法相結合,制定綜合的減肥方案。由于HIIT 的運動強度較大,運動前應進行風險評估,逐步增加運動強度,重視熱身與整理活動,注意預防運動損傷及其他負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