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黔南 551300)
笛子,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漢族樂器名,因使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通常被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闊,品種繁多,使用最為普遍的竹笛類型有曲笛、梆笛、低音笛等。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而傳統民族樂器笛子的發展歷史更為久遠,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笛子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民族樂器,同時它又是漢民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性樂器之一。笛子常在中國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傳統民族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中演奏,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因此也被稱作是“樂器之祖”。
唐代(618 年-907 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發達與繁盛的時代,它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對當時的亞洲鄰國產生了強大的影響[1]。唐代笛樂藝術是中國笛子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族融合,長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頻繁的對外文化交流為唐代的竹笛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音樂機構的設置,也大力推動了竹笛在唐代的發展。
笛(竹笛)在現代又常被稱為“橫笛”。笛在漢代以前多指豎吹笛,而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并延續了很長時期。漢代時,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2]。唐代對于“笛”的稱謂有了明確的界定,豎吹的“篪”稱為簫,橫吹“笛”則稱為笛。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由于戲曲的發展盛行,笛成為了昆曲和梆子戲等劇種的伴奏樂器。按伴奏劇種的不同分別產生了“梆笛”和“曲笛”,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戲的笛稱為“梆笛”,用于伴奏南方昆曲的笛稱為“曲笛”,“梆笛”“曲笛”的稱謂也一直延用到了今天。元代對笛的分類和稱謂雖有了重大變革但仍均屬橫吹。由此可見,關于笛的稱謂,“橫笛”或“橫吹”一詞起始于唐代,唐代也是首次將橫吹和豎吹明確界定開來的時期,在竹笛的發展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笛的形制和音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并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文獻記載中出現了“大橫吹”和“小橫吹”。笛子貼膜的最早記載出現于唐朝,劉系作七星管笛,他在笛的吹孔與音孔之間新開一孔,并在此孔之上蒙膜助聲,使笛的發音更為清脆明亮,音色發生了重大變革,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由此唐代開創了貼膜變聲發音原理的新時代,并一直延用至今。當時的笛被大量運用于唐代歌曲大曲,法曲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伴奏與合奏中[3]。唐代笛形制變革的另一個表現在笛身長度的變化,“短笛,修尺有咫,長笛,短笛之間,謂之中管”。如今日本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唐時期制作的四支橫笛,從制作材料來看,有玉笛、竹笛、石笛等。由此可見,唐代笛制作材料的多樣化以及在形制和音色上的發展變化。
唐代統治者唐玄宗十分喜愛竹笛,在中央政府中設置了太常寺、教坊、梨園三個音樂機構來管理和推動音樂的發展。機構中有專門從事音樂演奏的樂工,有些樂工則專門負責竹笛演奏。在唐代宮廷樂舞的表演中,設有在堂上演奏的表演水平較高的“坐部伎”和立于堂下演奏的演出規模宏大的“立部伎”,不管是“坐部伎”還是“立部伎”,他們中都有吹笛的編制。在統治者的推崇支持與國家機構的共同作用下,唐代的民族音樂尤其是笛樂得到極大的發展[2]。
由于竹笛在唐代宮廷中受到極大的重視,所以產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竹笛演奏家。其中,唐統治者唐玄宗對笛子可謂十分偏愛,他本身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笛子演奏家,當時比較著名的演奏家還有李謨、孫夢秀、尤承恩、許云封等。這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李謨,據史書記載,李謨曾師從西域龜茲樂手,因笛演奏技藝非凡,開元年間在吹笛才能上號稱“天下第一”。由此可見李謨的笛藝之高超和其影響之深遠,也可看出竹笛在唐代宮廷中的作用和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笛樂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詩詞文化、中華禮儀、宗教信仰、民宗民俗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在全盛的唐代音樂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4]。從唐詩對笛樂藝術的描述中,可看出各式各色的笛樂審美趣味,從敦煌壁畫的唐伎樂人圖和唐代笛樂的人才輩出中都可以看出其笛樂藝術的時代性和審美意識[5]??v觀唐代笛樂的發展概貌,從帝王到百姓、從宮廷到民間,從詩人到音樂家,無不承載著唐代音樂史的厚重,詮釋著唐人的審美意識形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