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林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第一幼兒園,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和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通過感受、體驗、表現“美”的內涵,從而使幼兒獲得身心發展的“和諧之美”。下面就幼兒音樂教育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認識到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大家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況:當我們在散步時,只要一聽到音樂就想扭動,正如我們為幼兒播放音樂時的現象,如放進行曲時,他們馬上會甩起臂膀,雄赳赳氣昂昂的學起解放軍齊步走來; 當我們為他們播放歡快、激烈的樂曲時,他們馬上會手舞足蹈,隨音樂歡快的擺動身體------這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的:“大凡健康的兒童無論是游戲、散步或工作,他們本能的都愛唱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币虼?,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幼兒對于音樂的興趣,時刻觀察,并進行保護并予以鼓勵。
(二)激發幼兒對于音樂的興趣。認識到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后,就應該及時的激發和培養。首先要讓幼兒更多地接觸音樂,增強音樂對幼兒的感染力。為此,我將音樂貫穿滲透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游戲后休息時,為幼兒播放優美、抒情的輕音樂,讓幼兒在安靜、舒適的音樂中放松;在開展角色游戲時,我們專門創設了一個“音樂臺”,里邊有各種樂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兒可以隨自己喜歡的音樂自由的演奏和舞蹈.
在選擇教材時,先考慮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馬告訴我》《郊游》這些有趣的教材,幼兒特別喜歡;其次考慮的是教材的多樣性,有民族風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有地方風味的《喜洋洋》《拔根蘆柴花》;最后考慮的是教材的難易度,也就是說要根據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教材,如果教材太難,幼兒學習困難,必然會失去參與活動的信心和興趣;反之,幼兒一學就會,就感到沒勁。所以,每次制定教學計劃我們都遵循這幾個原則,讓幼兒由易到難逐步增強對打擊樂的興趣。
幼兒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興趣是與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因此,創設一個引人“入境”的氛圍,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來指導幼兒感知、理解活動節奏的音樂;讓幼兒通過視覺表象和聽覺表象的聯系,以體驗音樂所表現的風格和情緒。在傾聽《小牧民》的音樂時,我畫了一幅遼闊大草原,遠處有隱約可見的蒙古包,由遠而近突出牧民騎馬的雄姿,幼兒看著圖,隨著樂曲中的節拍、節奏、力度、速度的展開,仿佛來到了寬廣的內蒙古大草原,很快從樂曲中聽辨出由遠而近的駿馬在奔馳,強烈感受到樂曲熱烈、歡樂氣氛,隨即產生“動”的欲望,這種“動”是對音樂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兒隨音樂旋律的節奏、節拍做出了相應的動作,有的隨著音樂哼唱、有的做騎馬動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動作……幼兒的種種表現,正是他們感受到音樂形象的表現。
(一)情感教育。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目的是為了抒發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所以,我們在演繹音樂作品時,就應該把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充分地表現出來。針對這一點,我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注意從情感入手,引導幼兒對音,樂作品產生相應的情感共鳴,培養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對音樂的表現力。
(二)品德教育。幼兒園音樂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讓幼兒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理解其教育內涵,是達到音樂教育目標的根本問題。例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著重向幼兒進行了感恩方面的教育。“連小烏鴉都知道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愛護媽媽,照顧媽媽,那我們小朋友應該怎么做呢?”這個問題使幼兒充分認識到了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應有美德,從情感體驗中激發了幼兒尊重他人的行為。
幼兒音樂教育不應局限于幼兒園的音樂課中,應當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樂的感染力和震懾力是強大的,唱歌、跳舞、節奏、兒歌幾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歡,而且玩起來樂此不疲,成人眼中的協調與美觀在快樂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們所做的就是用音樂打開孩子的心扉。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以高高在上的“長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來組織孩子們的活動,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進出活動室我們用音樂來指揮,就餐、入寢我們用音樂來安撫。在幼兒園中,教師創造多樣化的環境,使幼兒在幼兒園中的生活、休息、游戲都有優美的音樂相伴。將幼兒的歌曲活動與幼兒園其他教育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兒園分科教學中的缺陷,有助于將各種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來,促進幼兒在音樂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
總之,我們要不斷提高幼兒的興趣,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讓他們喜愛音樂、融入音樂,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