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晶晶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高田初中,江西 贛州 342700)
引言:眾所周知,當前生態環境在不斷下降,霧霾、酸雨、沙塵暴、冰川融化氣候變暖等不良生態現象在逐日增多。初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生三觀的關鍵時期,生態教育已經成為了初中的重要教學理念。如何將生態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是當前每一位教育從業者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生態教育即是指以保護生態環境為背景,提高生態環境重視程度,改變傳統不良生態環境行為的教育[1]。生態教育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生態教育屬于全民性教育,其教育對象包含社會的各行各業。但是成年人的三觀已經固定,改變難度較大,而初中時代屬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生態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具有終身性影響,對于我國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生態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時,生態教育不僅體現在保護環境中,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健康價值觀的樹立都有重要作用。
教學理念是教學內容的重要前提,在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理念中,過分注重了初中地理的理論性知識,對于其中的生態教育內容通常是一帶而過,無疑對于生態教育的開展具有不利影響。以初中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節人類與海洋為例。教材中對于《聯合國海洋公約》等相關的生態教育保護條例有所記載,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一句帶過,或由學生自學,甚至根本不理不睬,對于學生的生態教育形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積極改變教學理念,將生態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充分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核心之中。將教材中的生態教育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更好的通過課本知識引導學生,讓學生充分認知到生態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資源也是層出不窮。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對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一切教學資源[2]。而根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內容對于學生的吸引力遠高于傳統的文字描述。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環節多準備一些圖片和視頻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完成生態教育。以初中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和天氣預報為例,本節內容主要教學內容為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探討了人類活動對于天氣、氣候的影響。在實際備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對于本節課余生態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掌握。例如PM2.5 的具體信息,和PM2.5 的實質和來源。并且準備PM2.5 污染的實質性視頻,例如嚴重的霧霾視頻等。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對于PM2.5 有更為明確的認知,知道PM2.5 是有害、有毒,是因為人類生活中的工業、與有害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并且向學生展示PM2.5 所能造成的危害,讓學生對于生態教育的概念生根發芽,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充分利用教材,完成教材中的《保護大氣環境誓詞》,讓學生們富有使命感,真正意義上認知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學習效率提高的關鍵,在生態教育中也是一樣。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當中,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生態教育的教學質量,同時對于學習地理知識也是大有裨益[3]。以八下地理第六章四大地理單元第四節青藏地區一課為例。讓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課前對青藏地區進行預習,并在課堂上對于青藏地區的內容進行信息交換,并了解青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例如,學習過程課前預習可以得知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含有豐富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資源等。同時,教師需要向同學們展示,青藏地區的環境問題,青藏地區的冰川消融速度更快,土地沙化問題更加嚴重,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災區。如果不注重環境的保護,青藏高原將會面臨重大災害。教師還應該向學生們展示青藏高原上面的垃圾,看看觸目驚心的人類活動的痕跡,讓學生們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
同時,還應該增加學生們的實踐活動,通過切實體會,讓學生們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們去公園、海邊等對外開放的場所,讓學生們親眼目睹滿地殘留的垃圾和人們對于環境的破壞[4]。并且積極組織學生撿拾垃圾等環保行動。讓學生身體力行的完成環保工作。增強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認知。
生態教育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乃至國家的未來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初中地理教學讓學生們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義和身體力行的保護環境。希望本文對于生態教育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