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苗
(浙江省平湖技師學院,浙江 嘉興 314200)
在中職階段的教育領域,會計專業作為重點專業,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技術性。在組織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學生今后職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對具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重點關注當前市場環境下針對人才職業素養所提出的建設需求,以此為依據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授課方法,從而全面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有效性,也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應對今后的市場環境變化。
就目前來講,在當前的中職教育領域,關于會計專業教學所呈現的實際授課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在學習的能力和職業素養建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因為課程內容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單純的依賴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面比較片面,同時注重理論的灌輸,而忽略實踐技能的滲透與培養,導致學生對具體的會計應用方法和業務處理技能掌握不規范,給其今后的職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不僅如此,因為教學方法和載體的滯后性導致學生的實訓和實習空間存在著很大的限制,這個學生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針對當前教育領域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教師需要加強思想關注度,并本著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職業能力的原則,積極探索全新的授課方法,為學生營造全新的專業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今后的職場領域,能夠嫻熟的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組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當前專業市場的發展趨勢,做好課程資源的系統搜集與整合,從而保證所構建的會計課程在內容覆蓋面上更加的全面和廣泛,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課程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實現知識視野的進一步拓展,端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態度,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對當下的市場環境進行全面的調研,了解新時期背景下針對會計工作所提出新思想、新方法進行有效的滲透,并將其規范地整合到會計課程當中,保證所構建的內容體系更加系統、完善。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國家在會計專業領域所提出的相關法規進行有效的滲透,例如將《會計法》有效的滲透到課程當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并在今后的職業領域能夠遵守國家的法規,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僅如此,在組織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德育課程的合理開發,也就是說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專業形成準確的認識,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在組織會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職業能力建設需求,重點加強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創新。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建設需求加強教學活動的組織,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創建的方式進行相關教學資源的直觀性展示[1]。將具體的報表編制方法通過模型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的專業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地落實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相關的任務,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以及實踐探究的方式完成相關的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例如,鼓勵學生結合某一公司的相關經營數據資料,就成本控制方案進行自主設計,從而讓學生實現基礎知識到實踐技能的進一步轉化。
在開展會計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加強現代化載體的規范使用[2]。依托于信息技術構建現代化的實訓空間,引導學生借助計算機制作電子報表,同時加強相關財務信息的整理、統計與分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今后的會計職業發展趨勢。同時,通過微課視頻的設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能夠擁有廣泛的自主學習空間。
在針對會計專業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授課思想上進行轉變,積極踐行校企合作的思想理念,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空間。讓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感受真正的會計工作和實踐環境,也能夠讓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職業能力建設還存在著哪些不足之處,并在今后的學習領域進行規范性的改進和優化。同時,也可以鼓勵企業積極地參與學生專業學習的評價活動當中[3]。讓企業根據學生在實習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并按照企業的職業管理章程進行系統評價和考核,以便教師可以對學生職業能力建設情況形成準確認識,并進行精準改革。
結論:依前所述,在組織會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中職生今后的發展需求重點加強職業能力規范性培養與建設。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從內容、方法、載體以及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有效創新,從而保證所構建的教學體系更加符合中職生的職業發展需求,也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從而更好地適應今后會計專業市場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