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娟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河埠小學,江西 撫州 344100)
語文作為小學期間最基本的學科,是發展學生文學技能(如表達語言和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語文素養在日常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課堂朗讀是語言學習和閱讀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怎么通過提高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來增強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進行相關討論。
雖然現在國內大多數小學都安排了晨讀、晚修課程,但是只有少數老師能在這些自由學習時間為學生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助力。大部分小學生自制力較差,不具有自我安排的能力,許多學生不了解晨讀該做什么,也不清楚該如何朗讀。事實上,許多小學生會把晨讀、晚修的時間低效率地花費在做課后作業上,甚至朗讀了卻難以集中注意力。造成這些問題的源頭是因為學生沒有適時的引導,學生對朗讀的對象和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學生不明白該如何朗讀,朗讀什么,也不知道朗讀后該做什么。時間積累過后,學生沒法形成有益的朗讀習慣,朗讀帶來的學習效果也不盡人意。
現在,絕大多數小學語文老師已經意識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關鍵作用,采用反復朗讀式訓練法來增加小學生對朗讀內容掌握的熟練程度,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短時間內熟悉內容,并印象深刻,從而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習。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過程時間的反復朗讀同一個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很難引發人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過于單調的朗讀動力支撐不了學生向朗讀完成的下一步邁出腳步。反復朗讀只會讓小學生機械地完成閱讀任務,而不是真正投入到知識的內在,缺少探究知識實際價值的興趣,造成小學朗讀教學效果不佳。
學生處于小學學習中,在知識認知層面上發展不完全,每個孩子語文學習的基礎水平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制定朗讀領域的任務時,應全面思考小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性和能力等級。在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許多方面問題:第一,引讀標準無誤,語文老師必須在學生朗前為其引讀,注意句子的正確發音和語調,保證學生可以順暢讀下來以后再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第二,老師為學生挑選的朗內容要考慮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老師要指導學生熟識每次閱讀任務中的疑難詞語,幫助學生了解朗讀內容的背景,激發學生更進一步學習知識內容的興趣,在正確理解文字之后進行帶有情感的朗讀,發展學生的認知語言美感和掌握知識能力。第三,語文教師要強調學生在朗讀中,要多動腦筋,注意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老師應具有創造力,常常思考在朗讀教育中是否存在缺陷,并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以使朗讀教學更容易為學生所用,并加深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增加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老師應根據課文難度等級和小學生學習能力進行朗讀教學模式的變換和創新。比方說,當涉及到內容色彩鮮明和豐富有趣的教學中,老師師可以使用基于角色重演的教育模式,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增加學生朗讀的興趣;如果討論的是要營造氛圍去感受人們情感活動的內容,那么在課堂上可以利用集體朗讀的方法,來讓學生有機會更投入地理解其感染之處;當朗讀內容難度系數較高,學生無法自主進行分析時,老師有必要使用先解析課文,引導思想的方式來進行朗讀教學,以便學生在明白內容的前提下,對課文的知識技巧有更深刻的理解。各種朗讀教學方法具有特征性可以相互區別的效果,要求老師在教育過程之前認真研究和科學選擇,必要時依照學生特點進行創新,以便學生朗讀過程中充分發揮潛能,掌握知識。
每次學生完成朗讀任務后,老師要鼓勵學生表明自己的想法和困惑,然后根據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用適當的方法提出正確的理解和答案。教師在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的時候不可過于嚴厲,要采用激勵的方式,改正其錯誤理解的同時表揚其朗讀過程中出彩的地方,學生在老師正面的反饋和鼓勵下,能夠激發朗讀的動力。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可以迅速把學生引進語言創造的美感中,通過朗讀可以鍛煉學生品味作品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促使學生進行文學素材積累,提高視聽說水平。在教學層次方面,朗讀教學是一種聲情并茂的藝術,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意義非凡,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