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風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七小學,江西 贛州 341400)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教學的改革和前進。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拓寬了閱讀范圍,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下面本文就以課外閱讀和網絡環境這兩個關鍵詞為基點對文章主題進行具體說明。
第一,教師、家長忽視。好的閱讀氛圍很難在小學時期形成。家長忙于工作,在他們眼中孩子完全由教師看管,成績好壞也是教師的事情,學生只要在家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便可。再者,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很多家長不了解小學語文教學,更談不上課外閱讀。在學校,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將課本視為至寶,除了課本的學習根本無暇顧及課外閱讀,也很少從課內教學遷移到課外閱讀上。這樣的理念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很難獲得提升與發展。第二,課外閱讀范圍小。在家長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概念,課外書一定是買優秀作文選集,學生的課外學習很少涉及科幻小說、民間傳說等類型的讀物,而學校圖書館收藏的圖書也多為統化和名人傳記類,品種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三,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出現了喧賓奪主的情況。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師生互動加強了,但教師在選材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閱讀范圍太廣,超過小學生的接受范圍,知識點太過寬泛,失去了閱讀原本的意義,導致閱讀效果甚微。第四,教師網絡閱讀能力低下。教師只有具有一定的網絡閱讀的能力,才能推動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開展,縱觀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師,網絡收集、處理能力低下,多新事物的涌現,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入,而且網絡閱讀能力低下無法指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進而導致學生的閱讀質量低下。
在網絡欠發達的時代,課本、書刊是教師獲取資源的重要手段,雖然這一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教學范圍,但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師要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外知識拓展中去,而信息的發展及其在課外閱讀中的應用,教師利用網絡可以獲取資源、整理有效信息,緩解了教師的壓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網絡開展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還極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范圍。比如在開展《盤古開天地》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去搜集其他的神話故事,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范圍。
知識就是力量,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腳步。所以小學語文教學,除了日常知識傳授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整合的過程中,計算機因其巨大的搜索和儲存能力,勢必成為引導學生研究型學習的一個重要工具。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前閱讀,以鼓舞學生去解決問題。對于課前學習中產生的問題,教師要鼓舞學生去搜集資料、整理信息、處理問題,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收獲成功的喜悅。此外,在學習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還可以鼓舞學生利用網絡去搜集與之相似的文本,以增強學生的閱讀量。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設置預習任務,并設置問題:你對圓明園的了解有哪些?圓明園不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還要很多西洋景觀,文中列舉了哪些?文中沒有介紹的景觀,你還知道哪些?利用網絡學生可以尋找開放性的問題,在閱讀中解答了問題,獲得了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結合,成為了跨文本、跨情感交流的一個有利工具。利用網絡可以加強信息的交流,可以進一步地走進作者,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外閱讀中的應用將成為一種最為重要的閱讀法方式。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拉進了師生距離,達到了取長補短的目的。
在日常教學中,除了文本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制定讀書計劃,建立晨讀日、親子閱讀等來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好書推薦會、朗讀比賽、好文正選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層面,還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如此長期以往的下去,閱讀一定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
總之,21 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網絡正在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深入到教學中來。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變革,而教學實踐表明,科學運用網絡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還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