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臨夏市新華小學教育集團,甘肅 臨夏 731100)
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可見數學有著發展學生思維的天然優勢,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積極探尋發展學生思維的辦法。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生的發展,且當前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會學”“善學”,因此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小學生的感性化、形象性思維較為明顯,其發散性思維、理性思維不足,且不同階段的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發生著變化,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了解學生,結合教學需要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靈活處理教材,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實際適當地對教學進行調整,必要時借助視頻、投影儀等教學用具及手段,幫助小學生實現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順利過渡,使教學真正教會學生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潛能,進而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針對不同階段的小學生,可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如針對低年級小學生,可借助盡可能多的感性材料輔助教學,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現象,形成數學概念,而針對抽象概念有所增加的高年級小學生,可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總結歸納數學公式、數學法則、數學概念等,使學生逐步夯實數學材料,進而增強對數學的認知,為發展起數學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結合學情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的動態生成信息,采取針對性地教學辦法,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思考,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師精心設計的設問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調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及思考能力,學生需要消化教師的提問,并積極尋求問題的答案,而這一系列環節便是實現學生的思維碰撞、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的設問不但要緊扣教學內容,而且還應體現出一定的價值和較好的啟發性,同時做到難易有度,力求通過設問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加、減法中的一些簡便算法》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緊扣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設問,在講解教學重點內容之前,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想想為什么兩步計算會比一步計算更快更簡單呢?通過設問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積極地去思考探究,進而實現發展、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課時重點,適時拋出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邊學邊想,進而自主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中的簡便算法。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之后,教師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大家再想想加法簡便計算和減法簡便計算都有什么規律?我們在計算加法時,如果加數是接近整百的數,可以用哪種更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富于啟發性的設問幫助學生更系統地總結所學知識,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不斷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設問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具有促進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的天然優勢,教師不間斷地精心設問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地思考、探索欲望,在不斷地認知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鍛煉和發展。
動手實踐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調動起小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重感官,幫助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當中發現數學的規律、掌握數學的方法,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年齡特點及認知情況,精心設計豐富有趣的實踐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啟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積極思考、發現未知、尋求規律,進而有效地解決問題,不斷促進思維的發展。例如,學習《三角形的分類》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可結合課時引領小學生開展制作不同三角形的實踐操作活動,當學生應用不同的三角形模型可制作出不同的三角形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指出它們分別是什么角?有何特征?這些三角形分別有什么共通點?不同點?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還可進一步予以啟發,引導學生按邊比較這些三角形,并加以分類,學生在動手實踐及教師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很快歸納出三角形的特點、種類,其思維能力也得以不斷地拓展和提升。動手實踐在調動學生多重感官的同時,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然而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忽視實踐操作與思維培養之間的聯系,也沒能夠適時點撥、指導,單純地為了實踐而實踐難以實現其服務于思維培養的目的,因此教師需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充分挖掘實踐活動、材料的價值,不斷優化數學實踐指導活動,使實踐活動凸顯出較高的思維培養含金量,盡可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俗語說“學貴善思”,思維是學生認知、思考、創新的關鍵,而數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思維交流的活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優化,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