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蘭
(江西省會昌縣第五中學,江西 會昌 342600)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篇、話題、功能等,它是語言能力的基石。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等,它是語言能力的載體,是形成語言理解(聽、讀)和語言表達(說、寫)的途徑。
語言各技能相互依托,共同促進。語言理解是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一種內化,而語言表達則是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理解基礎上的最終輸出,英語思維模式在語法,語義,語篇,語用等方面與漢語思維模式有差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模式之間的異同,聯系,轉換,互補會給學生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維想象空間,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為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任何語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語言知識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基礎上培養世界意識,最終具備面向世界的國際視野。
而對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兩大重點(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一般來講,學習能力就是有效運用學習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同時學會運用各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展拓寬學習渠道。情感態度是其他素養的“潤滑劑”。
人的發展是自我發展,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只有調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才有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情感態度達到和諧共鳴,才能創造出有效的課堂活動。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
語言能力是一個整體,不能碎片化,培養語言能力要建立在一個整體性的語言活動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創設緊密聯系真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英語教學情境,作為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橋梁。
思維是智力與能力的核心,智力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在個體身上的表現。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對問題的思考,討論和發表不同的見解中,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訓練。
比如:在學習高中英語必修課本第二冊第二單元“The Olympic Games”時,設置問題“誰不能參加古代奧運會?”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可能會說“是婦女和奴隸”,那么,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為什么婦女和奴隸不能或不被允許參加古代奧運會?”來引導學生拓展他們的思維,從而在教師的幫助下了解古代奧運會的舉辦情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學習只有通過交際才能習得,而文化意識的培養更需要交際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利用教材以外的網絡信息資源來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觸英語國家各方面的信息很方便。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指的交際是突破了不僅是“面對面的真實的交流”而且還有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與國外的“面對面的虛擬的交流”。每次交流后,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出交流過程中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文化,這樣“線上”和“線下”的聯動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品質,又能讓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
合作融合的關鍵在于學生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習能力的增強,又反過來對其他核心素養起到了助推作用,讓其他核心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合作實現了學生間智慧的互換,心靈的接納,是培養語言溝通素養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學把課堂看作為一個由認知和情感交織共生的生活世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環境等潛在的知情因素,啟動、維護、引導、強化學生的認知活動,使教學過程既是認知訓練的過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過程。同時要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準確找到教與學和諧一致的結合點,用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打動學生,引發情緒與心靈共鳴,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友誼得以體現,學生良好的態度和積極正確的文化意識得以培養,讓英語教學的高效性突顯出來,從而做到“教師激情四射地教”“學生如饑似渴地學”,最終成功地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發展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