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瑩
(三亞市第九小學,海南 三亞 572000)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先從網絡上,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在恰當的時機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來,使其能夠緊隨教師的教學步伐,逐漸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信息技術的引入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把傳統教學的優點與信息技術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能夠促進各種新型教學方式恰當地融入到語文課堂中,營造多種多樣且各具特色的教學課堂。信息技術在為學生提供“圖、文、聲、像”各種直觀展示的同時,推進了學生之間交互式學習環境的構建,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活躍的學習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辭藻華麗的文章,但由于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能力有限,對文章的大致背景和作者生平不夠了解,導致了學生在閱讀時難以真正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更無法和作者產生真切共鳴,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視聽內容,能夠對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聽感染,在準確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感召力的同時,更為學生提供了豐富且形象的視覺、聽覺信息,為學生獲取知識開辟了更寬廣的道路。信息技術的直觀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實現課堂實景還原,更新了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字感知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難度較大,因為其在學生看來與生活實際相距較遠,學生很難通過生活中實際的內容輔助自己去理解課文內容以及作者的真實感情。長此以往,學生則會逐漸丟失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任何教學階段,課堂導入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良好的導入往往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整節課的高效進行奠定基礎。因此,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信息技術,營造課堂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導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小橋流水人家》一文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良好的課堂導入。首先,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以馬致遠的詞《天凈沙·秋思》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天凈沙·秋思》的配樂朗誦版音頻在腦海中想象每一句的場景,給學生營造身處于田園郊外的課堂氛圍;其次,再播放關于“小橋”“流水”和“人家”共同的江南水鄉短視頻,將學生完全引入課堂內;最后再讓學生翻開課本,開始對于課文的閱讀和鑒賞學習。
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以貪玩、好奇和興趣為主。課堂教學的流程安排以及教學設計的活動創造都需要以此為基礎,教師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來設計課堂,增添實際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完全融入課堂,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最終增強課堂的整體效果。因此,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學習的文章內容為學生適當擴充課外知識,可以是作者生平故事、文章背景介紹等。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詩歌《最后一分鐘》的時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播放《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中“香港回歸”片段的內容。從課堂實際內容來講,《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是學生實際觀看過的內容;從課堂整體效果來講,學生在觀看之后,能夠真切感受到作者在寫這首詩歌時的特殊時間和深刻思緒。
與信息技術協同共生的另一個教學模式——微課程,這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教學設計精致、制作簡便實用等特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難免會遇到一些學生所提的問題,很難用語言為其講解透徹,這時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搜索相關問題的微課程教學則是一種非常便利的方法。微課程能夠讓一些教師認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例如,教師在講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一文時,學生會問到“老師,您知道北京的春節有哪些習俗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了解北京春節習俗的教師當然能輕松解答,但是大多數教師還是不了解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在信息技術上搜索“北京的春節習俗”相關的微課程,解答學生的問題,擴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信息技術的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活躍了整個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有效地將課堂中抽象、復雜的知識轉化成為直觀、形象的知識,更加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借助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