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宏峰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勝利農場中心學校,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語言,教學中要使學習者掌握“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而顯然“聽”、“說”是這四種技能之首,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應用中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正確的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本人一直提倡大拇指賞識教育,即豎起一個大拇指,或做一個“OK”等方式肯定學生,鼓勵學生,針對學生的個體表現,適時恰當的給予獎勵,或者是一個手勢,或者是貼畫之類的小獎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的時候多使用一些鼓勵性語言,如: “Good ”、“Very good”“Great”、Super ”、“Clever”、“Excellent”、“Wonderful” 等等,這些語言朗朗上口,不僅能鼓勵學生,也能激發其他學生的求知欲,釀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教學中,我經常采用獎勵的辦法激勵學生,在上課時給認真聽講的學生的書上蓋上紅花,或者畫上五角星,并將每節課時英語學得好一點的學生指命為當天的小老師,下課前把當堂課所學的內容帶領同學們復習,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不但能使原本嚴肅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趣,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應當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動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這種理念突出了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教學中,筆者一直采用小組伙伴談話法,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小組伙伴談話法”要根據全班學生英語水平統籌兼顧搭配,伙伴間口語水平相差太遠,交流效果不好,相差太小,效果也不理想。最好是一兩個水平稍高的在搭配一兩個水平稍差的,這樣才能如水波激蕩而成漣漪,彼此都有長進,這是小組伙伴的組合原則。另外,老師還要精心設計好話題,提示交際的情景,使學生有話可說。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圍繞生日這個主題,自主設計對話,布置教室場景,為即將要過生日的同學開一次別開生面的生日聚會,學生爭先恐后,積極性特別高,效果很好。
這種教學方法實施一段時間后,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話題,學生往往情緒高漲,不時閃爍智慧的火花,學生自創的交際環境效果也往往會更好。當然,話題的內容設計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又要有一定的情節,最好動作性較強,能讓學生能說帶演,以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成就感。比如到商場購物、到醫院看病、在街頭問路等等。還可以在情節的設計上出現一點誤會,矛盾沖突。如撥錯電話號碼等,這些情景對話,生活真實感強,小品似的情節更刺激了他們走進“夢想劇場”的渴望,人人都爭著“過把癮。
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扮演好一個角色,那便是“導演”,老師要在一旁適時點評,組織交流,解決學生在活動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這種方式操作性強,小學英語課本中幾乎每單元都有扮演材料,課后均有“Read”“Read for fun”等這些短小精悍的閱讀文章,有些詼諧幽默,有些課外知識豐富,老師可精心篩選,組織之后,便是一本好的劇本,組織學生編排一些英語短劇之類的,鼓勵學生參加演出,學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覺主動實踐,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在相互評價中體現自我。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曾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 教學中,要想盡快地提高聽力和口語能力,缺乏英語語言環境是當前最大的難題,學生學而無用武之地,導致學習興趣逐漸消失,學習效率大大。
于“課前五分鐘”,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通過輪流值日的方式,讓每個同學都有充分鍛煉并顯示其能力的機會。課外讓他們做好充分準備,課堂大膽表現,按座位號順序輪流,每節課開始時由一個同學站起來用英語講述一個小故事,如果沒有課外閱讀材料,可以講課后閱讀中的小故事,或者是自己仿照課文寫一篇作文,比如《My friend》、《My little dog》等文章,要求文章簡短,通俗易懂,時間最好不超過五分鐘。先讓當天值日同學口頭講述一遍,其余同學認真聽著,老師則站在一旁邊聽邊關注其他同學的深情表現,發現大多數同學能一遍就懂,就讓此同學只講一遍,適時給予獎勵,并組織其他同學鼓掌表揚,這就說明該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所選故事也較好,讓以后講述的同學像他學習。表揚獎勵過后,老師可稍加點評。如果一遍過后,發現大多數的同學表情木然,似乎沒聽懂,可叫其再慢速度重復一遍,或者老師再幫助慢速重述一遍。這種講故事的方式長期堅持下來,我發現很多同學的口語和聽力提高很快,尤其是鼓勵了學生大膽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育學指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決策者。因此,英語課堂上,師生互動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還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在教完課文后,教師要依據文章內容設計問題進行快節奏的提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講授《El Nino》這一課時,介紹完關于“厄爾尼諾”現象的知識,讀完課文后,就及時提問:
A.What’s El Nino ?
B.What does El Nino mean in Spanish ?
C.What will El Nino bring to us ?
D.What should we do now?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
…..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回顧復習,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啟迪學生保護自然環境,滲入素質教育。
總之,以上所述的幾種方法雖屬經驗之談,但在實際操作中,可操作性強,簡單、易行、有效,若能相互交叉靈活運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的促進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至少能改變學生長期以來的“不愿動口、英語動口難”的習慣,更能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飽滿的熱情。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要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推陳出新,著力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提高學生英語技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