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卓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寶力鎮中心小學,遼寧 鐵嶺 112500)
趣味教學模式的應用要求教師應首先從意識上進行教學思想的轉變,深入學生當中,分析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熱點內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改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刻板印象,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意識轉變,也會促成學生學習意識和思想的轉變,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與參與感。因此,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意識的創新與轉變,對于趣味英語課堂的推進具有重要作用。
英語無處不在,學生熟悉的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都可以與英語緊密地聯系起來。小學英語趣味課堂的構建應積極地為學生營造具備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喜歡和熟悉的物品、物體、環境當中,感受英語,發現英語,愛上英語。如更加有趣味的英語教具,學生每天都會用到的物品,將這些學生熟悉的場景帶入教學活動當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減少英語學習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促進英語學習效果的提升。
小學英語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傳授簡單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及實際運用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隨時運用課本上的英語知識。如應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開展趣味性的英語活動,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思考的習慣,提升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教學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理解能力等要素,以興趣的培養和思維的啟發為主,逐漸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英語教育效果的提升。而如果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采用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場景及教材教具,如色彩鮮艷的教學工具、卡通及充滿趣味的教材、生動的教學場景,把枯燥的知識轉化成可見可觸摸的教學用品,學生就會感到學有所用,進而學生興趣增加,對于進一步探索英語的好奇心也會不斷加強。
英語知識需要加以運用,才能更好地記憶和轉化,沉悶的課堂的環境,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如果教師能將英語實踐結合到理論當中去,就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學場景,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學習興趣,實現英語知識的有效應用和轉化。
例如,在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We love animals》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教學的形式,將教學情境設定為“動物王國”,通過視頻、動畫片等形式,將動物王國的動物在課上進行播放,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動物單詞的教學。學生看到這些生動有趣的動物形象,看到小動物可以說話、唱歌,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教師將英語教學的內容巧妙的在課上進行穿插,通過這樣的情境,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強,與成人學習模式相比,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和專注能力較差,因此在課堂學習中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內,充分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游戲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常用形式,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以三年級上冊Unit2《Colours》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的形式,開展“我是小畫家”的游戲,根據本課單詞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一些彩筆、畫紙或填色本,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認識并使用英語表達顏色,掌握并記憶表示色彩的單詞,而后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卡通圖片,如黃色的香蕉、紅色的蘋果、藍色的雨傘,黑色的鞋等,開展“顏色認知”的小游戲,由教師在課上出示圖片,提問“This is a banana/apple,What colour is it?”而后由將班級內的學分為兩組,一組回答顏色“Is it yellow/red ?”,另一組回答“Yes or No。”通過快速轉換,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活躍課堂氛圍,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趣味教學模式的應用應充分分析小學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教學用具、教學場景及實踐活動中充分融入趣味性的元素,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充滿趣味的英語場景中提升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