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興
(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中心小學,江西 南昌 330224)
只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有效互動,才能實現信息的雙向流通。即學生獲得知識,教師也從反饋的信息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此外,教師與學生思維保持一致是教學活動成功的重要保障,師生思維只有在一個波段上,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共同攀登知識的高峰,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互動就是架起師生思維的橋梁。由此可見,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語文課堂充滿樂趣和生機。
教育本身其實只是一種形式,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能以一種近乎自然的方式讓知識相互傳播,而教育也是因為人的需求所形成的。知識以教育方式為載體,實現人與人、物與人之間的知識直線輸送。教育具有可以改造時代的能力,同樣具有改變一個人的能力,這也是“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細節體現。而人可以改變的東西可以很多,但是本性很難改變,但是語文這一門課卻有可以塑造和規范其的作用,而教育者所要做的便是將小學語文的本質與內在傳授給學生,而通過互動教學等方法則可以有效提高其作用。現代教育模式在發展中形成了對教學行為的規范,即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教學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新式教學方法結合傳統精要進行授課。其中互動教學方法便獨樹一幟,廣受教育者歡迎。舉例說明:以小學四年級上冊中的《觀潮》一文為例,教育者在課堂授課之前,可以先以錢塘江為起點,了解學生們對于錢塘江的認識;然后系統介紹錢塘江的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要在學生的想象力為其描繪一幅錢塘江大潮來臨時場景,此時教育者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想去觀潮等問題來與學生形成互動,并在課堂氣氛活躍之際展開這篇課文,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也為授課的進行奠定了基礎。
互動課堂的構建,必須以營造寬松、活躍的氛圍作為前提條件。因此,教學中教師為了構建互動課堂,應積極運用提問教學法和互動教學法,根據教材內容提問,引入懸念,設計提問環節,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并在自主探究中總結答案,學生踴躍舉手回答,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而教師結合學生表述的答案和想法予以補充,還應告訴學生如何快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師生加強互動,逐漸消除學生畏懼、緊張心理,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探究、表述、思維分析等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可見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勢必會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
合作互動法不僅可以應用到語文課堂上,還能運用到語文興趣活動中。它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科知識進行有層次與深度的學習。這種方法有兩種形式:一是同年級的互動,這主要是應對課堂上的問題,教師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尋求正確的答案,例如在學習《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引發人物爭吵?然后分組讓學生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興趣。第二種形式是不同年級的互動,這通常應用于課外的語文興趣活動中,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學習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活動,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分組尋找資料,最后通過整合在總結時匯報自己的小組的成果,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古代傳統文化,還可以培養他們查找資料與語言表達的能力,真正地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代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小組合作通過充分發揮小組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幫助學生攻破教學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生生之間的互動,更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組織、安排小組合作討論,一方面可以提高合作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學生對知識的整理、歸納和總結,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以小學六年級語文《少年閏土》一課為例,這篇課文采用倒敘的方式,向我們刻畫了一個經驗豐富、聰明能干、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表達了作者對無憂無慮的少年生活的回憶。因此,在具體的事件中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特別是第16 段的學習中,學生對于“四角的天空”產生困惑。此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想象當閏土在雪地捕鳥時,“我”和往常的朋友只能待在高墻內干什么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圖畫展開想象。在合作交流中認為此時像“我”這樣的少爺應該是在學堂學習或在家里無所事事。同樣,在閏土海邊拾貝、瓜地刺猹時“我”與“我的那些朋友”只能過著單調重復的生活。經過這樣的對比,表現了我對閏土那種自由、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正好與中心接軌。此外,通過圖畫想象,還讓一個真實的、生動飽滿的農村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突破重難點,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師生間有效互動可以讓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放光彩。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更多的機會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師生之間通過心靈上的碰撞讓教學的效果得到升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