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身體素質對于揮桿技術的促進作用的研究。
文獻資料法:在沈陽體育學院的圖書館、中國知網的數據庫等查閱高爾夫揮桿技術、身體素質訓練等方面的有關的論文及文獻資料、文章及期刊,并從中認真篩選對本文研究相關性較大的文獻作為本文撰寫的主要參考資料,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1.實驗目的
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數據進行有效地對比分析,驗證身體素質訓練對高爾夫揮桿技術的穩定性和擊球距離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實驗控制
為了使實驗更加有效,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高爾夫教學中教學條件是一樣的,在實驗過程中對有可能影響實驗效果的個別因素施加一定的控制。教學過程由同一個老師負責上課,保障教學實驗的結果。
1.身體形態指標
在學生身體形態指標方面,我們選取了學生的身高和體重為測試指標,在測量過程中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減少誤差。
在實驗前對于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基本的身高、體重的測量,在測量中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對照組的身高平均在173 厘米左右,體重平均在65kg 左右;實驗組的平均身高早174 厘米左右,體重平均在64kg 左右;通過測試數據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沒有顯著變化,在對兩組學生進行實驗前身體形態的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沒有顯著性差異。
2.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
在高校高爾夫技術教學訓練的學習過程中,很多教師重視的揮桿技術的訓練,在揮桿技術訓練中主要針對基本技術、揮桿技術原理方面的訓練,基本技術中身體的動作姿態。在高爾夫揮桿技術中主要是全揮桿技術,全揮桿技術需要以縱軸為中心的旋轉運動,下桿過程中發力順序是膝關節、髖關節、腰部、肩部手臂以動力鏈的形式進行力量的傳導,力量進行有效地傳遞主要看力量和協調性的結合,初速度決定了球的飛行距離,在高爾夫揮桿擊球時獲得最佳的擊球角度和初速度,從而讓球飛行的又直又遠。揮桿時動作的完整性需要較好的柔韌性,在身體旋轉時需要較好的平衡性、柔韌性和協調性,這樣才能進行穩定性的擊球。在完成18 洞的技術教學中需要4-5 個小時的時間才可以完成,這樣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高爾夫運動是一項有氧運動的項目。
1.有氧耐力方面
在高爾夫球的運動中成績的好壞是以18 洞比賽的桿數的多少進行衡量的,在球員完成18洞的高爾夫比賽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和卡路里,而且需要耗時4-5個小時的時間,對于體力的要求相對很高,在有氧耐力的訓練中可以保證球員有充足的體力進行18 洞比賽,保證流暢的揮桿節奏和良好的注意力。通過實驗結果顯示,通過為期8 周的訓練,在2000 米測試和3 分鐘跳繩測試中實驗組的數據有顯著提高,2000 米在實驗前學生平均的時間為11 分鐘,通過8 周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訓練后在時間上有了顯著的提高,2000 米跑步時間提高到9 分鐘;3 分鐘跳繩由實驗前的平均150 個增加到試驗后的平均200 個,在跳繩的數量上有了明顯的增加。說明有氧耐力訓練對于提高身體素質有顯著作用;對于而對照組的數據沒有明顯的變化。
2.力量訓練方面
高爾夫揮桿技術對于力量的要求相對較高,在下桿、釋放、擊球的過程中對于力量的傳遞尤為重要,在高爾夫教學中高爾夫專項教師或是院隊教師對于力量訓練相對較少,對于擊球的距離有一定的影響。教學中力量訓練中一般分為一般力量訓練,主要集中在腰腹部、腿部、手臂方面的力量訓練。在專項力量訓練中主要有針對性的揮桿力量的訓練,在揮桿力量訓練中主要圍繞負重揮桿,可以較好的提高揮桿速度,揮桿速度的增加可以增加擊球的初速度從而影響球的飛行距離。腰腹力量是高爾夫揮桿的核心區域,增加腰腹力量的訓練可以增加擊球的穩定性和下桿的力量。在下肢力量的訓練過程中主要針對揮桿過程中重心的上下起伏和重心轉移,在擊球過程中很多學生出現剃頭球或是下桿擊球很深都是重心不夠穩定所致。
1.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在課堂中有計劃的加入身體素質訓練可以增加擊球距離,擊球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對于提高揮桿動作的姿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高爾夫教學過程中加入身體素質訓練對于學生提高身體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2.通過身體素質訓練提高身體的穩定性,能有效地提高高爾夫揮桿技術的穩定性和擊球的穩定性,對于高爾夫擊球距離上有著顯著左右。
3.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身體素質訓練可以提高揮桿力量、提高身體柔韌性、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及協調平衡性,這樣對于促進高爾夫揮桿有很大的作用。
1.在高爾夫揮桿技術教學過程中應該在課堂中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加入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形成周期性的訓練計劃,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認識。
2.在教學或院隊訓練中對于高爾夫技術教學中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階段性身體素質訓練,因人而異的選擇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身體素質,促進揮桿技術的進步與提高。
3.在高爾夫教學中發現揮桿技術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增加身體訓練,從而增加擊球的穩定性和提高擊球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