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重慶市涪陵城區第六小學校,重慶 408000)
生活化教學彌補傳統語文教學只重視語言智能的不足,真正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下開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小學語文教材為教師進行生活化教學提供理論基礎,編寫教材應符合學生認知和成長特征,根據學生文化地域特點,深入挖掘生活化元素,使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發揮最大作用,讓學生親切自然的領略語文學科的魅力。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切合實際生活,多樣化呈現語文學習材料,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其情感體驗,促進其積極交流合作和思考,獨立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有利于激活、提取信息,將語文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學生學習依托教材,教師開展教學依照教材。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根據學生日常生活規律和心理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針對性教學,提高教學情境的趣味性,避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有利于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也可以創設生活化語文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更好掌握相關知識內容。
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篇課文,主要闡述雷鋒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偉大人生經歷,我國大力提倡雷鋒精神,貼近學生生活。因此,教師可創設有效的生活化環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回憶好人好事,暢所欲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體會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生活化情景,激發學生內在學動力,有利于培養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生活是五彩斑斕且真實的。雖說每個人經歷不同,但對處于小學年齡階層的學生來說,生活中的快樂比學習中的快樂多。然而,隨著學生熟悉生活,對生活中的有趣現象逐漸忽視,使學生忽略生活之美。生活中的有趣現象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美好,才能體會因為觀察美好帶來的幸福感,但由于學生過度熟悉生活,缺乏觀察和感悟生活,反而忽視相關體會和感受,直接導致小學生缺少素材寫作。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體會和觀察,創造更多學習與生活接觸的機會,重新燃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動植物園,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和大自然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動植物生活習性,體會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聯系生活和課文,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塑造學生實踐精神,提高教師教學語文的質量和效率。此外,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身發現生活的幸福體會,啟發學生獲取更多感悟和發現,積極影響學生。教師也可結合實際生活設計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鞏固學習內容,要求保證作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實行品德教育,結合課本中的生活素材,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掘精神內核,促進學生自身素質提高,培育良好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態度,為學生后續良好發展和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加入先進典型模范人物,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學習榜樣優點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覺悟,讓學生在模仿、觀察學習榜樣時,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節省教師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可搜集熱點新聞,讓學生實時了解社會發展狀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和人文素養。開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加強深度學習語文的正確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改變對語文枯燥抽象的錯誤認識,使學生樂于學習語文,體會語文的文化魅力,有利于學生恰當處理人際關系,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在教授與誠信有關的課文時,從生活實例出發,舉例說明,引導學生辨別是非。以最近熱議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話題為例,熱心市民將摔倒老人扶起后,老人不但不感謝,反而誣賴熱心市民。教師可客觀敘述這一社會事實,引導學生分析事情原因,尋找處理此類情況的方法,以此培養學生是非觀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而言之,采用生活化教學小學語文很有必要,不僅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質量,還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對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深刻領悟后,將生活化教學的理念融合到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小學語文教材生活化元素,創設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樹立學習榜樣,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開擴學生視野,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啟發獲取更多能量,順利攻克難題,建立自信,增強成就感,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