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疫情引發了又一輪關于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式教學作為“未來教學新常態”備受推崇和關注。所謂混合式教學,簡單地說即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以期不同教學方式之間優勢互補,促進有效教學的發生。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混合式教學本質上是對“互聯網+”時代教與學關系的重新思考和再設計。在互聯網學習環境下,教師、學生、教學媒體、教學內容這四要素不再表現為教師要素一枝獨大,學生開始成為學習系統中的主導要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學媒體、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被建構起來。[1]混合式教學是在信息的內聯方式發生改變、學生的多元化學習成為可能的背景下,從要素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入手,化解互聯網特征與傳統教學系統之間的沖突,促進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下,混合式教學以教學平臺為起點,將教師、學生、資源、媒體等多個要素聯結起來,激發教學的動態生成:學生在課前、課后可隨時進入教學資源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打通線上、線下,課中生生及師生之間多重互動促進深度學習,教學從一維化、平面化走向多向度、立體化。混合式教學改革是教學生態走向更開放融合的必然要求。混合不是目的,是為了讓教學在互聯網時代“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個變革過程不是局部的、改良式的,而是范式的重構、思維的革命,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其傳統意義上的角色都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教師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實施者,其角色的自我認知直接關乎新模式下教學功能的發揮以及教學效果的實現。新的教學生態所期待的教師角色不再是單一而機械的,那種“擁有知識,但不發展知識;是學者,但不從事知識的發現和創造工作;不斷獲得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傳遞給新生一代”的經典角色定位早已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教師的全新要求。一方面,有了信息技術的助力,智能設備已經能代替教師完成相當一部分知識傳授的重任,教師可以不必大規模地實施系統性教學,無須周而復始地陷在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原來的知識傳播者角色將逐漸淡化。[2]另一方面,教師也必須同時面對互聯網學習環境下自身知識壟斷地位的喪失、知識話語權的受限以及學生信任感的減弱,如何才能在與學生開放的知識交往過程中重塑知識權威、傳遞獨特價值,這對教師而言是更大的挑戰。
教學改革是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載體。每一位教師首先應認識到,隨著信息聚合點的轉移,自己在教學系統中的中心地位已不復存在。過去,教師是知識的直接提供者、教學活動的直接控制者,現在,教師參與教學的方式要從直接操縱轉向間接推動,將自己的角色調整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督促者、激勵者,通過要素的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大學生有足夠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教師要做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喚醒學生的內在自覺,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加速知識傳授向知識內化的遞進。葉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精辟、獨到地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他還說:“學生能夠理解和領會的東西,教師完全可以不講。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以指點和引導,適當地多動腦筋。”“導”勝于“教”,“不教之教”,是教育的大智慧。
“適當地多動腦筋”,也是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角色期待。教師應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那些更富有創造性的勞動中去,通過對教學更加系統、深入的思考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沒有一個現成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可以套用,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設計并實現真正適用于自己學生的教改,發現并解決學生學習中實際存在的認知沖突與矛盾。雖然混合式教改有多種實現方式,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工作方式將會從一種固定方式轉向多元化。教與學過程中所有能優化學生知識汲取體驗、促進其個體發展的節點都是教師角色可拓展的空間,教師的角色轉向是多元化的。從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整合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學習過程中的監督者、指導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營造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交流者,到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反思者,多重身份交織的教師形象更靈動而飽滿。教師當以專業引領者的身份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使學生自覺接受引導,于多元角色塑造中重建自己的影響力。
從“教師”到“導師”,是高校教師角色的翻轉與深化,更符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角色期待。理想導師可做到“教學若烹小鮮”,為學生創造學習體驗如烹飪鮮美的食物,在適當的時間,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適當,即順應自然,該精心之處精心,做好整體設計、方向引領、悉心指點;該放手之處放手,不越俎代庖,不無視生命自覺。應該說,互聯網并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而是在發展、聯系、揚棄、創新過程中推動教學走向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