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潔 余姍珊
(云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20 世紀90 年代,國內期刊開始全面介紹二語習得理論。1992 年,溫曉虹、張九武連載兩篇文章,對語言習得及其相關領域做了系統介紹,以及這些領域和假說在語言本質、語言能力、語言習得方法、母語與二語的關系上的不同看法。1997 年,靳洪剛出版國內第一部介紹二語習得理論的著作,即《語言獲得理論研究》。1999 年,王建勤在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基礎上,對英語母語者習得表差異比較的漢語否定結構情況進行了量化研究。高珊(2017)以包含語塊和相對應非語塊漢語句子作為實驗材料,結果發現在目標詞組、目標詞組的末尾字、目標詞組的后位詞和整句這四個興趣區,漢語母語者和第二語言學習者都表現出了穩定的語塊加工優勢。近幾年,隨著認知科學和神經語言學的興起,“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語言研究中,探尋語言外在變化的心理機制,如對漢語話題回指與動詞語義關系的研究、漢語被動句中NP 語跡和話題句中變項地神經加工機制等。
卞覺非(1999)在《漢字教學:教什么?怎么教?》中指出“以外國人為對象的,以漢字為內容的、用外語教學方法進行的、旨在掌握漢字應用技能的教學活動,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講清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①萬業馨(2003)在《從漢字識別談漢字與漢字認知的綜合研究》中指出對漢字認知規律的探求是一項綜合研究,必須將漢字研究與漢字認知規律的探求相結合,這對于漢字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藺磊(2010)在《以漢字促進漢語國際教學與推廣》中提及漢字比漢語更能夠表現出自足性。單靠拼音標出讀音,讀者會不清楚甚至誤會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以漢字表達,可以避免說話者及聽話者之間因相似讀音而產生的誤會。
1.基于認知理論的漢字習得研究
語言的學習過程即是對語言全面的認知過程,雖然第二語言學習屬于語言學習范疇,但是學習者對于第二語言的認知往往會受到來自其所使用認知圖式的影響,這種影響常以二語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來體現。通過研究學習者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對比阿拉伯文字和漢字的異同,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掌握學習者的學習規律。②
2.基于形義相依理論的漢字習得研究
基于對《漢字等級大綱》的數量統計,結果顯示形聲字總占比75.9%,比表意字和記號字都多,形聲字是現代漢字的主流。據羅衛東老師的觀點,從六個層次對漢字的古今形義關系做了列表分析:a.形義關系始終存在 b.形義聯系在某一時期存在過,但在現代漢字中失去了古代意義 c.形義聯系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從古至今出現相符——脫節——回歸的現象 d.漢字創造之初就沒有形義關系,演變過程中才出現了聯系 e.形義關系互相交錯 f.形義始終是沒有聯系的。希望在說明古今漢字聯系與差別的基礎上,為留學生漢字習得找出便于觀察的形體和易于把握的理據。
3.基于智能手機軟件的漢字習得研究
移動學習是移動技術迅速發展和數字化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下的產物,主要有移動便捷性、交互豐富性、教學個性化、情境相關性、以學習者為中心五大特點。游戲本身具有的獨特性可以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產生心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習者身處一種充滿樂趣的心理狀態。且教育游戲本身營造的虛擬語言環境,可以讓學習者有效學習語言。
1.不同層級單位的研究
自從中介語理論引入并應用于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偏誤研究以來,早期大部分學者將留學生的漢字偏誤類型分為錯字和別字,提出的建議也與對中國學生的建議差異不大。隨著研究的細化,王曉光(2011)在《在甲級字解析基礎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構想》中指出教師最主要的是讓學習者對漢字有個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漢字教學離不開部件、結構、筆順和筆畫。孫丹(2012)、張滕月(2019)、梁源(2019)等也對漢字不同層級單位的偏誤進行了研究。漢字習得偏誤研究國別化非常明顯,時米寬(2014)、郁文卿(2014)、張滕月(2019)、曾廣煜(2019)、涂秋霞(2019)等都對不同國家留學生的漢字習得偏誤進行了深入研究。
2.漢字習得偏誤產生規律的研究
王駿(2015)發表《外國人漢字習得數據庫的建設與漢字習得分析》,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外國人漢字習得數據庫”,以便更全面系統的研究外國人習得漢字的規律。梁源(2019)、榮麗華(2019)等也對偏誤產生規律進行了研究。總的來說實證研究比較多,但對普遍性理論的總結還不夠,對漢字習得的規律研究比較零散,都是各抒己見,沒有普遍適用的理論。
學者們立足于漢字自身特征,借鑒國外語言學理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的成果專門針對漢字理據進行了量化統計和定性分析,闡釋漢字理據對留學生漢字習得的重要性,也對留學生漢字學習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有的成果把本體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從漢語本體入手研究漢字形義關系、部件、形符、聲符、筆畫、筆順等,從應用入手分析留學生在漢字讀寫等方面的偏誤,找到留學生漢字學習規律,并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為對外漢字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不足的是,漢字本體研究與留學生漢字習得研究的結合還不充分,很多研究只側重某一個方面;偏重漢字教學方法研究忽視漢字習得過程研究;偏重于靜態研究忽視動態研究;缺少具有普遍指導性的漢字習得理論研究。
注釋:
①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么?怎么教?[M].語言文字應用,1999(8),72-77.
②張暢.認知理論下的阿拉伯文字使用者漢字習得研究[D].山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