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育東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南中心小學,廣東 梅州 514321)
課后作業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合理延伸,教師在進行內容設計時不光需要幫助學生復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更需要為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教師在課后作業的設計過程中要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提高,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更加靈活多樣的課后作業設計,讓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
大多數小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都會采用傳統的書面形式。通過書面作業的表現教師能夠更加具體的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教師作業批改的效率。但久而久之這樣單一的作業設計會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逐漸喪失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能夠滿足學生更多地學習需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更加的多樣化,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1】。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100 以內的加減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這幾樣作業: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口算的練習,可以由家長出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但是要保證題目具有一定的難度。接著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筆算的題目,讓學生加強書面計算能力。最后教師就可以讓家長將學生帶到具體的商場或超市中,讓學生寫出自己想要買的每一樣物品的名稱和價格,在計算這些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錢?結合自己今天所帶的錢數看是否能夠結賬。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游戲的熱情非常高,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學生的這一心態來完成對課后作業的設計。教師要觀察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偏好,有針對性地將教學內容與游戲項目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在玩耍的過程中完成對自身的數學教育【2】。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有一定的“度”,避免過度的娛樂化讓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方向與位置”這一節課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加強對知識的復習鞏固。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迷宮尋寶圖”,然后在制作一個標注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色子,讓學生根據色子的指引進行尋寶。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尋寶類的游戲都有著莫大的樂趣,在這樣的活動每位學生都積極地進行作業的完成,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對于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記憶得更加牢固。
再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教師為了能夠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一些如“找門牌號”“小猴闖關”“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寶座”等帶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多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低下,比較復雜的課后作業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大多采用單一的書本表現形式。這樣的方式無可厚非,但是會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受到極大地限制。除書面形式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作業,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之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增長。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回收廢舊電池”的實踐作業,鼓勵本班學生在周末空閑時間參與廢舊電池回收活動,在全校、社區范圍內擴大廢舊電池的回收范圍,根據自己的實踐情況記錄回收廢舊電池的數量。然后,小學生便需與本班其他學生分享實踐成果,借助真實數據完成基本的加減法運算,了解計算知識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本輪實踐性數學作業,小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訓練自身的數學能力,還可以從事環保實踐,強化學生的環境、資源保護意識,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再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柱的認識”這一節課時,教師首先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播放有關圓柱的相關知識,然后再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圓柱的形態和特點,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尋找相關的材料進行圓柱的制作。對自己制作的圓柱進行測量,計算出圓柱的底面周長與高分別都是多少。這樣的實踐方式,除了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以外,還能夠幫助學生復習之前學習過的舊知識。
課后作業作為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求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具體數學實踐能力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作業內容,幫助學生把握好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完成對數學的知識框架構建,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