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健樺 康德松 指導教師:楊梅
(山東現代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傳統媒體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風向標,傳統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比于新媒體,人們一般理解的傳統媒體主要由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組成。
在1978 年至1990 年期間,誕生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第一次熱潮。本次熱潮參與的傳統媒體主要是電臺廣播、電視授課、鑒賞辭書出版。《閱讀與欣賞》是這一時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早的報春花。該欄目影響巨大,成為當時的文藝青年聆聽經典的文化沙龍。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全國各地電視、廣播站臺在此示范下,先后開設類似欄目,從而形成了席卷全國文青的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第二波熱潮發生在20-21 世紀之交。以明清小說“四大名著”先后被改編為電視劇為先導,以央視系列欄目《百家講壇》的熱播為高潮。傳統的文學作品改編為現代影音作品,傳播形式上的改變推動了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迅速傳播。
第三波熱潮發生在本世紀。電視競賽傳統文化的形式出現,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書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相比于前兩次熱潮,此次熱潮以電視互動的方式出現,增加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受眾的參與感,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
雖然三大熱潮在時間上相互疊加,彼此交錯,互為首尾,并沒有比較明晰的分界線,但是在形式上各具特色。三波熱潮發生在巨變中的中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還有一部分青少年群體,加入了自媒體的行列。成為了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主動參與者。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便是自媒體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年傳統文化與電視娛樂的結合十分緊密,電視綜藝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紀錄片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有很多制作精良電視節目。這些作品在青少年群體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詩詞大會最高收視破2,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讓國寶“走下神壇”變得親民起來。
綜上,傳統文化借助電視娛樂走入青少年群體,青少年們愿意且樂意接受。
在改革開放前,受制于經濟發展狀況,和科技水平,電視并未普及,該時期廣播、報紙的作用較為突出。
改革開放后,電視逐漸普及,相關的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這一時期,電視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21 世紀后,電視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電視傳媒的作用在當時無可替代。在新時代,手機和電腦的迅速普及,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電視、廣播、報紙的作用。但是傳統媒體的官方性、真實性、權威性,卻并未受到沖擊,這也是新媒體的劣勢所在。所以就有了融媒體,使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雖然我們剛剛踏入5G 時代不久,但是我們回望過去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已經發生了一定改變。在2019 年第七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布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已突破7 億人。網絡視頻成為了僅次于即時通訊的第二大網絡應用。
2019 年,快手、抖音相繼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全新的樣貌走入青少年的視野中。根據兩家短視頻平臺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抖音覆蓋1200 余項非遺項目,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共產生了3000 萬條相關視頻,播放量達1000 億次。快手則覆蓋近1000 項非遺項目,累計產生相關視頻1000 萬條,播放量超300 億次。“互聯網+傳統文化”成為全新的社會潮流。青少年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喜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3 月份,第三屆中國華服日以全程直播的方式,在B 站創下了百萬觀看。活動上許多B 站up 主身著華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的魅力,更有一些up 創新地將中國古典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
B 站一直是小眾文化的生存沃土,在過去幾年中“古風”“古典舞蹈”“戲曲”等內容的受眾群體相繼走入B 站。2019 年B 站用戶中傳統文化愛好者多達8000 萬人,這些人中年齡在23 歲以下占比83%。青少年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廣泛。
在這樣的社會風潮之下,青少年群體樂于各種新奇的方式分享自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會與經歷。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除了這樣的視頻平臺出現,還有很多平臺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盡了自己的一份力。豆瓣、微博、知乎等等很多軟件都有開辟出一些板塊留給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入駐這些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視頻、古風歌曲等有趣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我們可以在吃播的現場與主播同步體會食物的味道;我們可以在戶外探險直播間體會墜落的感覺;我們在家里就享受到與演唱會現場一樣的體驗:可以近距離地接觸舞臺表演,也不用擔心給演員造成困擾。
無論傳播方式如何變化,以學校為主體,家庭與社會為輔助的現代教育體系,始終是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的主要方式。其他的傳媒途徑無論如何變化,也不會沖擊到教育的主導地位。
從傳播效果上來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體系,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在任何一個時期,相比于其他途徑,無疑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所以,我們更應該牢牢抓住教育這一主要矛盾,發揮教育在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傳播中的風向標作用,同時發揮好各種傳媒方式的獨特作用。從而引領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