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奇濤
(中國人民銀行新河縣支行,河北 邢臺 055650)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就是包容金融,本質上等同于現實中國語境下的小微金融、草根底層、大眾金融和城鄉基層金融。當前我國縣域普惠金融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一)普惠金融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一方面縣域金融產品種類少。縣域銀行網點多提供相似的基礎服務,產品創新明顯不足。小微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正蓬勃發展,亟須辦理速度快、融資成本低、資金額度大的金融創新產品,而傳統農戶小額貸款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要。從客觀情況看,縣域實體經濟與農村經濟組織普遍存在規模小、基礎差以及自身積累能力弱等特征,導致縣域實體經濟承貸基礎不夠。另一方面縣域金融服務層次低。金融參與扶貧開發未能分類施策,風險顯現。扶貧部門確認的建檔立卡未能充分細分貧困戶,區別是否具有發展意愿,是否具有信貸資金需求,是否有發展能力和潛力等情況,缺乏重點支持的農戶“準入”清單,且主要以農戶個人信用和三戶聯保為主,沒有商業性保險參與,信貸風險較高。
(二)金融基礎建設亟需加強。縣域科技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主要依賴物理設施提供金融服務,對現代化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利用不足,不利于整合資源,主要表現為信用信息采集尚停留在各自為戰狀態,呈現碎片化的狀況,金融機構未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在一些農村地區,低收入人群、少數民族、年輕人因為沒有信用記錄或信用記錄不足,難以獲得低成本的信貸服務。部分行政村沒有寬帶接通信號,無線網絡未覆蓋,制約金融機構網點和助農取款服務網點建設,影響普惠金融效能。
(三)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縣域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的支持亟待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相對單一,多元化競爭格局尚未形成,主要集中在農村信用社(農商行)、村鎮銀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四家。從擔保機制看,現有縣域金融中介機構規模普遍較小、實力不強,缺乏相關政策法規的監管保護,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認可。而縣域生產經營主體自身資信水平不足,信用保護意識不強,又缺乏有效抵押擔保,因外出務工等原因造成還款不及時現象較多,潛在金融風險較大。縣域金融需求的主體多為農戶,金融知識宣傳教育相對滯后,活動中存在法規意識和信用意識欠缺或淡薄,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影響金融生態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一)發揮金融機構主體作用,提升金融扶貧的精準性水平。一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的稅收、監管和獎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逐步向縣、鄉增設或優化服務網點,根據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融資需求制定多樣的金融方案,優化信貸結構,將更多的信貸資源投放到貧困地區,支持農業經濟發展。二是積極探索創新業務模式。通過委托農村金融機構代理業務、發展流動銀行等方式,逐步打破物理網點局限,努力延伸服務半徑,擴大涉農信貸業務。
(二)創新金融服務提供方式,增強貧困地區金融供給能力。一是積極創新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結合傳統農戶與現代農業中農業產業化企業、現代農業科技、農田水利建設等對金融需求的差異性,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滿足不同主體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需求。二是加快法律法規及政策頂層設計,在制度上允許農民的財產用于抵押擔保。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抵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靈活多樣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抵押擔保貸款。大力推廣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訂單農業與供應鏈融資、涉農直補資金擔保貸款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試點及推廣。三是發揮市場作用,優化直接融資環境,規范發展民間金融,有效拓展小微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發行股票及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的宣傳使用。
(三)健全普惠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積極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加強對準金融機構體系建設的規范和引導,在明確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監管職責的基礎上,進一步管理、規范,允許農戶自愿、自發合作,鼓勵和支持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或合作金融組織。大力拓展銀政合作平臺,國有商業銀行直接同科技、農業、林業、社保、扶貧辦等政府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共同拓展、開發、服務縣域市場客戶,擴大金融服務受眾范圍。構建全方位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平臺,穩步推進金融教育體系建設,發揮金融機構金融教育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將信貸產品與信貸對象分類和整合,有計劃、有步驟地納入農村金融教育培訓體系之中,實行針對性地金融宣傳與輔導,開展信貸產品的創新和推廣工作。
(四)優化區域信用環境,營造普惠金融良好環境。一是做好信用知識宣傳推廣。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堅持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等活動,實現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擴大金融教育覆蓋面,加大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貧困地區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識別能力。二是發揮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作用。開展跨部門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門的優勢和力量,扎實推進縣域信用體系建設,促進貧困地區社會信用環境管理機制升級。整合各種信息資源,進一步建立公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失信懲罰機制,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