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100)
前言:在我國,產學研模式在1992年被提出,為高校以及現代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契機。以校企合作模式為基礎,高校應該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具備創新意識以及高素質、能夠致力于生產與技術開發的應用型人才,旨在通過高校教育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較為多樣,比如,產學聯合辦學、聯合培養、定向招生等。
當前,高校還沒有將通過產學研所創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與發表科研論文置于同等的層次進行評價,這與政府和高校、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教師之間的評估機制無法分開。很多高校仍然將產學研定位于政府政策使然、能夠帶來科研管理費等方面。在我國,一些高校的機制并不能與產學研模式的發展相契合。從管理機構設置的角度來看,一些學校并沒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或者協調性部門;從育人機制的角度來看,監督及管理平臺建設不夠完善;從利益分配的角度來看,利益分配關系不夠明確,對于高校發展產學研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一些高校當中的科研人員在進行課題立項過程中,并沒有對于科技成果的實用性、生產條件、工藝要求等方面形成清楚的了解,使得科研成果與企業的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另外,企業所希望獲得的科技成就不一定與高校科研人員所研究的課題相符,使得企業難以將資金投入到合適的項目當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導致了高校與企業在技術發展觀方面的矛盾。
針對于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法規。但是,對于具體化的實施細則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監督協調機制也存在不完善的問題[1]。比如,并沒有針對產權以及合作糾紛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在參與高校產學研當中的人員,在待遇、權益、設備、成果等方面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
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前提是人才培養。這就使得高校應該革新思想觀念,對于產學研結合模式給予高度的重視,參與產學研模式的各個主體應該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切實要求,特別是對于教師的管理以及認可。應該在政策層面支持與鼓勵具備能力以及意愿開展產學研的教師,使得教師成為高校職能的落腳點,而不是僅僅以學術論文或者主觀評價對于教師實施壓制。另外,學校應該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得教師能夠轉變觀念。在進行產學研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企業以及市場的需求,能夠立足于高校的實際情況,開發實用性較強的技術成果,使其能夠更加契合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科技創新服務。
從產學研合作模式的角度來看,應該突出其針對性,將人才培養的層次、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存在差異化的側重點作為依據,從而選擇與高校自身發展戰略以及市場需求相符的合作模式,提高產學研模式的有效性。比如,對于一些研究性質的高校,其旨在培養復合型以及創新型的人才,將教育重心放在研究生教育上,其科研項目的主題也以技術創新和原創基礎理論作為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其開展產學研合作模式應該以高度精細化為主。另外,對于體現市場意識以及服務意識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給予強化。使得合作雙方之間能夠形成有效地吸引,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通過產學研模式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只有高校的產學研模式能夠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并且在這種模式中得到效益時,才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促進二者之間進行相互結合。
高校在實施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只有將企業的需求作為中心,才能夠體現出其技術的創新性以及實踐性。產學研合作模式應該突出企業需求為主體,這樣才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明確的方向,使得技術創新能夠呈現鏈條式發展。例如,近幾年,我國廣東省持續加強力度,建立基于市場需求,以企業作為主體,高校以及科研單位提供服務,政府搭建平臺的合作模式。在這樣的合作模式當中,能夠使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使得高校以及科研單位的科技創新能力體現出來,形成較好的示范。高校產學研模式中體現企業的實際需求,能夠使得其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不至于出現盲目開展科研項目的情況。
結論:綜上所述,構建產學研模式已經成為了高校發展的新方向,也使得現代教育與社會建設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因此,應該對當前在高校產學研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清楚的認知,并通過高校自身的定位與職能;應用合理化的產學研模式;將企業的需求作為產學研模式的核心的方式進行優化。通過本文對高校產學研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優化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促進高校發展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