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欣
(通榆縣農業機械管理總站,吉林 白城 137200)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更是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間接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農業機械化能夠幫助廣大農民不斷縮小與城鎮家的收入差距,更促進農村經濟結構不斷走向更加科學、和諧的境地。如何借助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相關人員必須重視的問題。
農業機械化本質上是借助現代化的設備、機械來代替傳統人力、畜力來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所以對農業機械化的深度推廣能夠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率,將大多數勞動者從枯燥的勞動力當中釋放和解脫出來,進而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城市化進程。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有益助推。作為現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農業機械化實現了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鎮以及非農業地區轉移,借助先進的機械設備助力農業增產、增收和增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民的收入,如此能夠不斷繁榮農村經濟,徹底改變過往“三農”落后的狀態和面貌,生成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所以說,農業機械化之路本質上就是一條幫助農業實現發展、幫助農村實現振興、幫助農民實現致富的道路。它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農業發展所需的成本、實現了所謂的節能增收,另一方面能夠將節約的人力、物資等全部投入到其它產業當中,生成新型的農機服務組織,不斷發揮農業機械化的優勢和價值,讓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而且這些農業組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農村地區勞動力的解放,就業壓力的緩解和現實收入水平的提升,從長遠來看,其為助力地方農業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運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生成了更多的渠道。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是在有限的農業發展水平之下,農業相關的技術水平、必要的農機裝備都遠遠落后于農業發展的訴求,自然也與廣大發達國家存在極大的差距,這些最終會限制我國農業的發展與前行。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很大程度上卻改變了這一情況,如果能進一步發現并改善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僵局和挑戰,適度引進來自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會大幅度提高我國的農業勞動率及綜合競爭實力。
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相關技術的高度應用,以促使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所需的耕地、播種、收獲逐漸實現自動化、機械化,比如我國北方地區的小麥種植和收割就已經全面實現了機械化,這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在不經意間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前行必將走上一條可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的道路。
正如很多人所熟知的那樣,農業產業化很大程度上能夠化解農業小生產以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讓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而且要想充分實現農業現代化,就不能忽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便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有力手段。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起來,各種與農業結構調整相匹配的農業機械化舉措不斷被推出,改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結構,讓農業發展不斷朝著商業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前行。
所以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農村經濟實力,幫助實現農村的產業化經營,就必須應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是助力農業深加工、傳統農業技術轉型的必經之路,更是傳統農業邁向商品化、產業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提升農業生產裝備,提高資源利用率,能夠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率、高質量,而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優點外,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還能夠保護耕作,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對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價值。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斷在各行業深入人心,而農業機械化的深入開展和不斷落地,更在保護生態環境,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其不僅廣受關注,而且正在不斷取得社會多方面的認同。總而言之,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對于發展農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加快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及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對于提高農村農業生產力、產品競爭力以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讓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得到落實,從長遠來看,其必將實現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我們有必要結合中國的國情,立足我國的農業發展現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運用多種先進的技術、新思想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來,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振興,更讓農業這一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繼續發揮其在助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