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河北省任丘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任丘 062550)
新課改背景下,職業高中也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從激發職高學生興趣出發,幫助學生重新建立學習興趣,充分認識語文課程,改變對語文教師以及對語文課的固有認知,增進師生情感,提升學習效果。接下來,筆者從四個方面探討有效的興趣激發策略。
語文課程是一個培養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職業高中的很多學生懷疑積累好詞好句這種方法對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的功效或作用,而這種疑問和困惑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課堂上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尤其是重要語句的內容根本未能充分吸收和理解,有些學生經常是似懂非懂,也懶得去問,課下時更是不會自覺地去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導致不懂的地方越積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認為帶領學生認真剖析語句模式是解決這些疑問和困惑的有效手段。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等著教師去灌輸知識,而是愿意主動地去思考所遇到的問題,大膽地向教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這種低效的學習現象。
比如,教學《國殤》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在課堂上首先給學生介紹了課文創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知道本文主要介紹的內容,即悼念陣亡將士的祭歌,詩中所描繪的是一場敵眾我寡、以失敗而告終的戰爭,即是一首祭歌,也是一首頌歌。接下來,在分析詩歌內容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將其分成了兩個層次,即1—10 句為敘述,11—18 句為贊頌。然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認真閱讀課文,分析這兩個層次的內容。在分析課文的時候,筆者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是從哪幾個層次描寫這場激烈的戰斗的,明確了戰前、戰中和戰后。以戰前為例,結合“吳戈”“犀甲”等詞語讓學生分析是否要說明楚軍的裝備精良。在分析戰中部分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課文中描寫將士行為的詞句,完成“楚國將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援玉稃兮擊鳴鼓’的?然后指出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的問題。在分析戰后部分的時候,圍繞詩人如何贊揚犧牲將士讓學生分析課文,并提示他們主要從兩個角度,即將士出發前的雄心壯志和將士犧牲后的姿勢。由此,通過這樣透徹地分析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楚國人民對烈士的崇高敬意,以及詩人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隨著各種信息技術工具在課堂上應用的普遍,教師們嘗到了這種教學方式的甜頭,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工具過度依賴,師生互動卻越來越少,殊不知,長期盯著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工具,學生極易產生視覺疲勞,如果每門課教師都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那么還會影響到學生們下節課的學習效果。因此,職高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既能調動學生興趣,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成功突破教學瓶頸。
例如,教學舒婷的《致橡樹》這篇現代詩歌時,現代詩歌的特點是內容深刻廣泛、手法多樣、表現力豐富、意境高遠。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配樂朗誦的情境,通過名家的朗讀以及感人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詩歌唯美的意境中,促使其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在給學生一段自由朗讀的時間后,筆者采用人機互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測試,幫助其全面地掃清在自由朗讀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讀音和節奏的障礙,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深度學習詩歌內容的意愿。在之后為學生設置活動的時候,筆者讓學生自己瀏覽教學網絡,了解作家作品,詩歌創作背景等相關資料,以為他們深入地學習詩歌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學生們在課堂上就不單單是被動地看著教師操作多媒體,而是能夠運用自己搜集的資料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從而極大地提升自身對現代詩歌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助我點燃信念的燈》時,筆者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給學生通過實地采訪本校就業辦的老師,了解學校就業基本情況以及目前企業的用人需求,從而了解即將要學習的專業特色,感受所學專業優秀畢業生的自豪感,激發他們熱愛專業,并樹立學好所學專業的自信心。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還能為其今后的專業學習提供思想準備條件。
時代在發展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改變對語文的刻板印象,認識到語文課程對自身專業的學習的促進作用,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