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品
(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大山中學,貴州 安順 561200)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現狀是嚴峻的,其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部分教師推行“分數至上”的教學理念,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去死記硬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缺乏對于學科知識原理的思考,這樣也許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的分數,卻無法提高學生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最后的教學效果可能只浮于表面。部分教師在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只會對一些有關道德和法律的事件進行簡單的闡述,而不去對事件進行深層的分析,這種教學方法極易導致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出現歧義,甚至影響學生的成長。
由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滯后,且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學生極易對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產生抵觸情緒。而且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也極易對心理不成熟的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造成不良的影響,這種情況表現出來就是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抵觸。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很容易忽視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家長往往抱著“孩子長大就會懂”的心態來敷衍孩子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這種情況就容易使學生忽視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放松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長此以往會對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基礎是能夠從生活化,社會化的角度來學習和分析學科知識原理。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的案例來講解教材中枯燥的知識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看《今日說法》之類的法治節目,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來講解案例。也可以結合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來講解課程,例如結合香港《國安法》的頒布來講解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組織學生了解國家法律中,對于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相關條文,學習“一國兩制”的知識點,并進一步展開對于“中國夢”的學習。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進行知識輸出,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嘗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一旁輔助引導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工作。激發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本門課程,并主動參與到教學工作中來。比如,組織學生進行開展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演講,讓學生在游戲中,思考自身價值的實現,思考個人理想與社會的關系,并以此來展開學生對于“走向未來的少年”的課程的學習。
知識從生活中來,最終也一定要應用到生活中去。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相關的知識點,可以組織他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對當地的名勝古跡進行游覽,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并以此展開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學習。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的游戲,參考“快播案”,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探討“技術與內容”、版權、隱私等各個方面的話題,通過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探討來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與社會責任人意識。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通過生活中的案例來解讀,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進去,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使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有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的人。在其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后,能夠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重視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并不斷探究道德與法治和社會生活的關系以及二者的結合方式。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制課不同于其他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德育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課程與生活的結合,要重視教育對于個體與社會的意義。教師應該鄙棄滯后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結合學生思想與社會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這門課程的魅力。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成為一個健康的積極的富有責任感的具有民主意識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