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直接關系到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因此,高職的人文素質課程,理應肩負起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擔,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充分的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的教育原則,來不斷地強化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性,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從而,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我國整體的國民素質。
在高職的人文素質課程中,其課程目標主要為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清晰的指出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目的。同時,人文素質課程,就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準確傳達現代的人文意識。而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內涵的深入挖掘,忽略了課程的育人功能,過于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導致思政教育無法融入到人文素質課程中,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
由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關鍵在于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特別是言傳身教。可以說,教師是學生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但高職院校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教學水平不一,很多教師對國家的政策、文件的理解不夠透徹,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思想偏差,嚴重影響了人文素質的教學。同時,部分教師無法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思想傾向,更不用說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和指導,從而促使學生逐漸迷失方向。
對于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想要將思政教育與人文素質課程有效的融合,就要明確課程教育的目標,為學生精心的設計教學計劃和方案。首先,高職院校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并將其作為檢驗教師教學工作的標準,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法制意識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學要求[1]。其次,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中,教師要深刻領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將思政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規劃中,實現德育的高度統一,讓兩者共同協調,達到理想的育人質量和效果。
而這些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擬定,都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重結合各個學科的內容,引導學生逐漸改善自身的言行舉止,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根據學生的專業,加上對學生文明涵養的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現代化的人文意識。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想要實現思政教育與人文素質課程的有效融合,就要加強對教師政治素養的提升,讓教師具備專業的政治水平和職業能力[2]。首先,高職院校應將師德師風作為衡量教師素質的標準,并組織教師參加思政課程的培訓,進行系統性的思政理論知識學習,讓教師更為深刻的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教師的思政素養,促使教師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展開教學工作。其次,高職院校要建立人才資源庫,讓各個學科之間增加溝通和合作,形成不同課程之間的雙向融合機制,確保思政教育與人文素質課程的協同育人,共同發展。
思政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質課程中,主要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都是根據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的成績進行考核和評定,難免會忽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考核不準確[3]。因此,高職院校要優化考核標準,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的保障。
所以,高職院校要合理地制定考核的指標,包括職業道德規范、教學內容的創新、思政教育的實施等。同時,當對學生的德育水平、道德品質等方面進行考核時,需改變以往的結果式評定方法,應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養、綜合素質、愛國情懷等,展開全面的評價,讓學生認識到思政的重要性,促使學生不斷強化自身的思政素養。比如,可以將學生的課外實踐成果、參加比賽的成績、愛國意識的形成等情況,逐漸納入到對學生的考核體系中,實現綜合性的評價,確保教學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職人文素質課程,能夠更好地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增強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教師將思政教育與人文素質課程充分的融合,精心的設計教學方案和內容,引導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學習到做人的道理,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觀念,促進學生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