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三秋 鐘薇
(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目前我國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不完善,據不完全的統計,茶葉行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存在交叉重復現象,在收集到的各行業標準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之間重復很多,而且一些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技術指標要求不一致,存在較為明顯的沖突[1]。我國只是一味地追求標準數量,忽視了標準質量,質量才是根本,重中之重。盡管我國有類別繁多的茶葉方法標準和質量標準等標準,但相關生產運輸環節的標準,比如生產和加工技術標準、物流標準嚴重缺失,因此難以從源頭和流通環節來保證茶葉質量的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四川省茶葉初制廠或加工作坊平均年加工量不到10 噸,具有一定規模的茶企不足400 家。企業規模偏小,加工能力有限,標準化生產意識淡薄,產品質量不穩定,導致經濟效益不高[2]。總體缺乏品牌經營意識,對品牌的重要性和作用都沒有形成應有的重視。川茶商標中,如竹葉青、巴山雀舌等都很難與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相比,而與英國“ 立頓”、日本“ 三得利” 的知名度相較而言,差距就更為明顯。因為沒有品牌,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葉不得不以原料的形式賣到其他省市再包裝后進行出口。
據資料顯示,雖然上世紀80 年代曾是四川省茶葉出口的鼎盛時期,出口茶類以紅茶為主。但90 年代末國際茶葉市場“紅改綠”之風日漸盛行以來,川茶出口即開始大幅萎縮。另外,目前四川大多茶葉生產企業基本上沒有外貿人才,而四川省內幾家從事茶葉代理出口的公司的業務也基本是多年不變。
四川省內目前執行的茶葉農殘留限量標準本身就低于歐盟標準,與日本標準也不盡一致,這使得四川茶葉品質難以達到出口茶葉質量要求,從而嚴重影響川茶的出口。如四川的有關茶葉及茶葉加工品的衛生標準就嚴重滯后,甚至缺少相對應的法規和標準[3]。
面對巨大潛在產能和庫存壓力,越來越多的茶企轉向國外市場,形成出口企業相互競爭的態勢。同時,非洲、南亞等產茶國家和地區積極謀求國際市場份額,加劇茶葉國際市場競爭。如越南、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憑借廉價勞動力和低價紅綠茶迅速搶占摩洛哥、塞內加爾等四川省傳統出口市場,不斷擠壓四川綠茶出口份額;肯尼亞利用無污染、少蟲害、采茶期長和歐盟國家茶葉公司投資建設茶園等得天獨厚優勢,長期占領歐盟、美國等高端紅茶市場[2]。
近年來,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保護健康為由,頻頻提高茶葉進口標準,對農藥殘留量要求更是極其嚴苛,致使企業出口成本和貿易風險激增。由于大部分川茶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能力,遇到國外進口標準升級,企業當年出口計劃往往被迫取消,致使出口市場極不穩定[1]。
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招商或給予相關企業資金支持,通過企業和茶農的結盟的方式實現茶葉種植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從而也保證了茶葉的質量和應對綠色壁壘的問題。具體講,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茶葉加工企業和茶農簽訂種植、收購協議,茶農按照茶葉加工企業的要求種植茶葉,同時茶葉加工企業按照保護價格收購茶農的茶葉,同時茶葉加工公司要向茶農提供茶葉種植采摘的技術指導[5]。
一方面積極建立四川的綠色準出標準來提高四川出口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建立綠色準入標準以保護四川環境安全。另外,還應該充分發揮環境外交作用:第一,積極參與國家和國際環境公約、國際多邊協定等環境條款的談判。第二,以國際規范為依據反對進口國的綠色貿易壁壘。與此同時,我國也應該有效利用WTO 的環境規則,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設置合法的環境壁壘,保護本國的貿易和環境。
要應對綠色壁壘首先還得從四川茶產業本身著手。企業應該引進先進的技術,投入到茶葉生產中去。四川地勢中山地比較集中但都被小經營者所占有,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聯合各中小經營者,發展大規模的生產和經營。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機械化生產的作用。此外,發展生態農業是規避綠色壁壘的最佳選擇。為此,企業需要發展綠色技術,搞好綠色食品設計和開發,特別是有機食品的研究和開發。
茶葉進口國制定嚴格的農殘檢驗標準已成為趨勢。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對進口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帶有明顯的技術壁壘傾向。為應對這一壁壘,四川省必須建立相對完善的檢驗檢疫機制,推廣用科學技術種植茶葉。只有推廣科技種茶、加強出口檢驗力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藥殘的問題[3]。
我國近些年農業發展日新月異,農藥品種更新速度迅速,但標準的更新速度明顯滯后,因而造成標準與生產實際脫節。到目前為止,我國茶葉生產中仍有部分農藥缺少殘留限量標準,無法為生產提供技術參考依據,也使得茶葉生產的監督工作變得無據可依。我國出口的茶葉經常在國際市場上查出部分農藥超標,嚴重影響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