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天津 301900)
引言:文化意象詞的應用不但平添了詩詞原本的韻味,還拓寬了遐想的空間,展現了古詩詞的精神。但是文化意象詞英譯卻成為了困擾人們的難題,隨著翻譯工作的不斷進步,目的論被廣泛應用在文化意象詞的翻譯中,突破了傳統翻譯方法的局限,更加注重翻譯人員對文化意象詞的理解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古詩詞的翻譯質量得到了保證。
相關學者認為,翻譯本質上屬于人類的某一種特定行為,而行為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因此實施翻譯行為也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甚至會對目標語境產生影響。由于文化具有個體特性,這種個體特性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被表達出來。而目的論強調每一篇文章的翻譯都應該有自身的真實需求,目的論的提出,突破了傳統的翻譯認知局限,翻譯應該更加多元化和標準化,在翻譯的過程中重點強調翻譯人員的主體地位。目的論的核心思想是認為翻譯不僅僅起到的是語言轉化的作用,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信息的傳達。目的論強調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分別是目的法則、忠實法則和最后的連貫性法則。其中目的法則最為重要,目的法則指出翻譯人員決定采用何種翻譯策略與翻譯行為的最終目的有直接關系,應該充分予以尊重。
文化意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具有固定的文化含義,一旦出現,人們就可以做到心領神會。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環境和神話傳說等共同構成了這種獨具魅力的文化意象。從文學翻譯的角度進行分析,文化語言的轉換實際上是文化意象的轉換。在很多時候,不同地域和民族對相同事物在認知上存在很大的區別,由此就容易產生文化意象錯位現象。
目的論的提出,給文化意象詞英譯指明了新的方向,翻譯行為并不是簡單的語際交換,更是要更加注重翻譯的實際目的,為翻譯提供全新的思路。對《紅樓夢》中文化意象詞的翻譯要嚴格遵循目的論的三大基本原則,才可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1]。
由于人類語言存在一定的共性,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都能夠找到比較相似的意象。當翻譯此類譯文時不必詳細解釋或者是加工,只需要直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信息,就可以避免文化錯位的現象,保證翻譯的完整性,避免原文文化的流失或者是缺損。
例如:《紅樓夢》中有這樣的一首詞,“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詩詞中提到的龍和鳳都是中國代表吉祥的神話動物,“龍”代表著權威和神圣;“鳳”則意味著高貴和美麗。詩詞中用“鳳翥龍翔”來比喻高雅脫俗的姿態。所以想要對原文進行英譯就要遵循目的論的基本原則,分別用phoenix 和dragon 借指原文中龍和鳳的意象,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讀者更加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促使讀者去揣摩詩詞中的文化意義。也許phoenix 和dragon 在西方的理解和中國文化的“龍”與“鳳”遠遠不同,任何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這并不影響翻譯的質量。而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讀者在欣賞譯作時會產生一種文化期待。在此處保留龍和鳳的真實意象,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可以拉近讀者和譯文之間的距離,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交流的橋梁,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也可以形成情感的共鳴。
通過增詞法來對原文進行進一步的解釋,便于讀者的了解,這主要是遵循了目的論中連貫性的基本法則。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時,還綜合考慮到了讀者的接受能力,避免造成誤解或者是理解存在困難的問題。對于不太熟悉的意象詞在翻譯時可以適當添加修飾成分,讓讀者找到關聯或者是暗示,填補文化空白,真正理解原文。
例如:《紅樓夢》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句,“中山狼”出自于《中山狼傳》是指在打獵途中,遇到一只將被殺死的狼,而這時東郭先生把這只狼救了下來。但是危險過去之后,這只狼卻想要吃掉東郭先生,所以后人就把“中山狼”比喻成忘恩負義的人。因此在翻譯時通過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便很好詮釋了“中山狼”這一意象。
總而言之,《紅樓夢》中運用的文化意象詞包羅萬象,通常俗語比較多。如果想要對這些文化意象詞逐一翻譯是很難的,對翻譯人員的文化素養要求非常高。《紅樓夢》中文化意象詞應用常常讓人又愛又恨,喜歡它們是因為深含異域風情,討厭它們則是因為存在比較大的文化差異,翻譯和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從目的論的基本理論出發,針對文化意象詞的翻譯必須遵循連貫和忠實的法則,靈活處理了《紅樓夢》詩詞中“文化意象錯位”的問題,通過置換文化語境和套譯等手段,拉近了譯文和讀者之間的距離,為西方讀者了解和品讀《紅樓夢》創造了機會[2]。
結論:綜上所述,將目的論運用到文化意象詞的英譯中可以進一步提高翻譯的質量,更有助于讀者了解譯文的真實含義,通過目的論可以使譯文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紅樓夢》詩詞中運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詞,給英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運用目的論可以將文中的內涵準確表達,保證翻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目的論不僅僅適用于《紅樓夢》,也適用于其他文學作品的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