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絲網版畫在圖形的表現方面的特點是,形式多樣化。任何版種的多樣性都不及絲網版,尤其是在色彩,肌理的表現上。絲網版畫的色彩可通過媒介劑調節透明度,色彩之間的覆蓋對豐富畫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媒介劑調節的色彩在疊加之后的半透明狀態是絲網版畫獨特的效果。絲網版畫的制版方式多樣,在圖形的表現上同樣具有豐富性的特點。紙膜版可以根據創作需要隨意制作各種圖形,或隨意剪切的圖形,或刻意描繪的圖形。感光制版更能將創作所需圖形淋漓盡致的創造出來。影印圖片,文字,各種手繪圖形,各種肌理紋路等等。感光制版皆能充分表現,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毛澤東》《電椅》等大量波普作品就是利用照相感光制版完成的。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安迪沃霍爾的工作就是在生活和藝術之間來回的自由轉換,試圖徹底消除生活和藝術的邊界。他的生活是如此的藝術化,同時,他的藝術品又都是如此的生活化。沃霍爾是明星性質的藝術家,只要任何事物與他產生關系就會受世人追捧。直至現在,社會商品中仍然有大量關于他的創作元素。沃霍爾利用照相制版和絲網印刷創作了大量的明星人物畫,沃霍爾采取不同色調重復的形式創作了《夢露》。夢露在當時的美國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單調重復的形式似乎在暗示著現代生活的單調與無聊。20 世紀70 年代,沃霍爾到訪中國后,以毛澤東肖像為創作主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用黃色、紅色、綠色、藍色等色彩來組織畫面。大膽的色彩組合,配以隨意的手繪線條創作出強烈的視覺效果。此組作品在西方國家引起巨大反響,沃霍爾創作《毛》作品時,正值中美關系改善,尼克松訪華之際。此作品同樣因為創作主題引起了西方藝術界的高度關注。
沃霍爾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其經歷也不無關系,早期從事商業插畫師的職業,在紐約同樣是以商業廣告繪畫獲得著名商業設計師。早期的工作經歷為安迪沃霍爾藝術作品的商業化傾向風格打下基礎。沃霍爾采用照相制版和絲網印刷進行創作絲網版畫的便捷性,復數性與沃霍爾的藝術理念相契合。藝術被進行“復制”和“量產”化。沃霍爾絲毫不在乎其作品的復制性,似乎在他的繪畫里沒有“原作”的概念。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商人,有人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大師。但無論有多少種評論,都不能否認掉安迪沃霍爾對那個時代帶來的影響。沃霍爾對那個時代高度的敏感性是其在藝術上獲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安迪沃霍爾總能以旁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抓住那個時代最突出的問題。沃霍爾用自己敏銳的知覺抓住那個時代的特點,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態度。沃霍爾的藝術中主要的作品均是絲網版畫,所以沃霍爾的絲網版畫一直被世人關注,他利用絲網版的特點為自己服務,將照相制版技術運用到絲網版畫中。夢露,毛澤東,杰克遜等人物均出現在了他的繪畫創作中。大膽的色彩搭配,主題內容的不斷重復,以及不同色調之間的組合。在寫實的人物上加入隨意的手繪線條,畫面效果在真實的基礎上又多了幾分調侃。沃霍爾的這種重復出現和復制性,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詞組:重復的力量。直到現在仍然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在絲網版畫的發展短暫歷程中,安迪沃霍爾的出現豐富了絲網版畫的功用。絲網技術的出現是伴隨著復制圖像的功用,用以商業傳播之用途。波普作為一場自發性質的藝術運動,掀起了一股全民波普熱。逐漸絲網的可復制性及如實反映畫稿的精確性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使用。早期的絲網版畫在畫面的形式方面大量的借鑒了波普藝術的形式。波普作品中沖突性的色彩搭配和拼貼,以及主題的不斷重復等組織形式一直是絲網版畫藝術創作的主要方法。
版畫界一直在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關于版畫的拓展問題。版畫作品一直以來的承印物大都局限在平面上,其中以紙張為主要承印物。當然拓展的不僅僅是承印物,還有思維方式。在此只談版畫承印物的多樣性,版畫的承印物的多樣性中以絲網版最為突出。簡單來說,版畫均是在版材平面上運用媒材和工具等手段進行制版,而后來進行印刷操作的過程。既然都是在平面材料上進行制版,那么關于承印物的多樣性就取決于印刷方式的不同。絲網版屬于漏版,是將油墨透過網孔漏到承印物上,所以絲網版畫的承印物就明顯的多于其他版種。絲網版漏印的印刷方式決定了承印物可以是任何材料的平面,同樣,立體物上也可實現印刷。絲網版畫印刷過程中對網版施加的壓力目的是讓油墨通過網孔漏至承印物。所以,絲網的承印物可以拓展到更廣的材料上去。換言之,絲網版在承印物方面是最多樣性的版種。
絲網版畫的印制細節決定最終作品的品質,而制版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創作的成敗。商業絲網印刷將承印對象擴展到了可能的事物上。絲網版畫大都還是將承印對象限制在平面材料上。劉建軍創作的《One one。One one》以快遞箱為承印物。敏銳的抓住當下年輕人的現代生活節奏,即以網購為典型代表。將絲網版畫的印制空間從平面擴展到了立體空間層面。將版畫從單一性的承印物帶到了承印物的多樣性。這個創作無論從形式,思路,及作品本身都透漏著波普藝術的特點。當我們試著去“讀懂”一件當代藝術作品時,往往是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