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萍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湖南 張家界 427403)
城建檔案是城市記憶核心構成元素,城建檔案詳細記載項目立項到使用生命周期,合理運用城建檔案能清楚看到城市歷史與未來,將城市歷史與現代化建設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快城建步伐,城市建設發展需要長久的文化歷史傳承。城市記憶是傳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現階段城市記憶成為支撐我國社會進步的關鍵,能對城市文化等多角度產生重要影響。城市發展中需要大量保存城市記憶,單靠單個部門保存海量信息無法永久保存,城建檔案相關部門協同運行對城市記憶保存非常重要。針對城市記憶工程建設中城建檔案的作用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記憶是城市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非遺是城市記憶的力證。保存城市記憶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改造,現代城市在鋼筋水泥叢林中隔斷歷史的文脈,城市差異化特色逐漸消失。溫州古為東甌之地,歷史上曾是永寧縣治所在地,其倚江的規劃布局具有的嚴密科學性為專家贊嘆【1】。
隨著河網填平,溫州市區俗宅等眾多文保單位在舊城改造中被搬遷。老鼠山遺址等考古發掘遺址未得到現場保護,使文物原真性受到破壞。曾經江南水鄉風景只能存在于在人們的記憶中。城市記憶有的存留,有的消失只能在城建檔案館中得到反映。現代化城市不僅是高樓大廈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必要內容。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說,可以從歷史中看到自己,如同站在時間節點注視過去未來,深刻認識歷史才能準確預測未來。保留城市記憶要創造具有獨特地域氣質的現代化城市。
城建檔案是城市記憶的重要部分,透過城建檔案可以顯示城市過去預示未來,挪威檔案學家列維·米克倫說,沒有檔案的世界是沒有文化記憶歷史的世界。檔案的作用是作為國家歷史理智規劃未來【2】。
以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說明城建檔案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方面的作用。二戰前,希特勒準備發動侵略戰爭,華沙大學建筑系師生出于對建筑文化遺產熱愛將古城主要街區測繪記錄,戰爭爆發后將圖紙資料藏入山東。戰爭中房屋街道損毀但保留了珍貴的圖紙資料,戰后重建城市時華沙大學師生根據老城圖紙對城市主要地段按原來古城格局進行建設。華沙重建依賴華沙大學建筑系師生作的老城測繪圖,城市記憶檔案是恢復老城建設的科技依據。華沙人民自發保護民族文化歷史,使華沙古城破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歐洲古城保護產生重要影響。
北京城是古代建筑杰作,學者侯仁之說,北京舊城規劃驗證,舉世封建帝都無與倫比,皇城外有內城,大城南復加筑外城,城樓形制不一,門外建翁城不同。內外城四隅筑箭樓,明清后北京城中心為皇宮紫禁城,皇城外為內城,建筑形式規模按皇帝平民區分等級。北京城規劃理念、色彩運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晉明帝太寧元年溫州修郡城,郭璞客寓于甌請為卜,郭璞登西郭山觀看地形,見數峰錯立,謂若城繞山外驟富盛,但兵戈水火,城于外可長保安逸。北據甌江,南臨昌湖,名斗城。郭璞設計溫州城內開鑿28 口水井,解決城內人民用水需要,現存著名鐵井欄,郭璞選址建城后經歷代拆建,但舊城街骨架基本延續,郭璞選址建城留下檔案成為寶貴文化遺產。
要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律確定歷史文化名城地位、保護范圍執行,保留維護城市原貌,省去事后彌補舉措,保護成果以不同載體形式保存在城建檔案館藏中。要收集歷史建筑檔案,包括建筑藝術特征、建筑年代,有關技術資料與權屬變化情況,建筑裝飾中形成圖文等資料,如缺少相關內容檔案資料需利用現代科技搶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加快,但城市改造中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非遺未很好的保留,由于外來文化影響,城市建設同質化缺乏特有風貌氣質。根本原因是未按城市規劃執行,或為政績工程指使,或是設計人員不能設計高水平特色城市。要不斷總結經驗,以城市規劃為依據保護城市記憶,彰顯城市特色。一些有保存價值的文物古跡等在城市化進程中瀕臨消亡,威脅城市形態延續性。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故居在溫州舊城改造中,由原來四營堂巷34 號遷移到22 號,房屋結構按原貌修建,但不能完全復原。城市檔案管理部門要采取補救措施,現代著名數學家谷超豪院士少年故居古宅原址位于鹿城區高盈利11 號,因舊城改造搬遷于白鷺洲公園。城建檔案管理部門要深入調查收集建筑圖文資料等檔案要素原件。古民居亦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需要保護利用。由于歷史變遷用途改變,經歷“文革”破壞,大多木結構古建筑保護面臨危機,要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制定有效舉措保護瀕臨消亡的城市記憶。
檔案編研工作是歷史悠久的社會實踐活動,自春秋時代孔子編纂經過歷代哲人積累,構筑中華歷史文化寶庫。規模之大,成果之繁,是他國不可比擬。城建檔案信息資源為城市記憶構建提供原料,檔案編研人員將檔案信息重組促使城市記憶衍生厚重的歷史繼承性。
如大連檔案局館組織編寫《大連的廣場》由大連出版社發行,以大連市建設發展為脈絡,收集90 個公園介紹廣場建設歷史現狀,展現其面貌特點,形成大連城建發展特色檔案,使人們珍惜自己的家園,溫州城建檔案館編寫《南溪江畔古村落》介紹南溪江畔巖頭、楓林坑等村落建筑。南溪江流域散布200 多座血緣村落,宗族組織以根深蒂固的耕讀傳家生活理想管理維護社會秩序,耕作是生活之本,反映到楠溪江鄉土建筑上特色鮮明,古建筑類型包括戲臺、書院等,古建筑是南溪悠久歷史的見證,對研究我國古代農村建筑規劃、耕讀文化等具有歷史參考價值。開展城市記憶檔案編研工作,充分發揮城建檔案在城市記憶建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