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友娣
(石臺縣仙寓林業站,安徽 池州 245114)
毛竹作為山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是一種常見的經濟作物。由于用途的多樣性,對于毛竹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但受種植環境的影響,近年來的毛竹產量無法完全滿足社會需要,所以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優化栽培技術,以增加毛竹的產量顯得尤為關鍵。
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以及不同的土壤成分,都會對毛竹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豐產毛竹栽培技術,是在保證毛竹品質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提升毛竹產出數量,其能夠從根本上緩解環境因素所帶來的限制性,降低作物種植的盲目性,進而從多個方面對毛竹的生長進行管控。實踐證明,采用豐產栽培技術培育的毛竹生長狀況較為良好,不易受病蟲害的侵襲,從長遠來看,這不僅是農業促產增收的捷徑,更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要環節[1]。
進行毛竹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在種植毛竹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實際應用時要結合種植情況,靈活、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如下;
首先,要了解種植區域的情況。在種植毛竹的過程中,要重視土壤成分、水利條件以及氣候特征等影響,對種植區域進行詳細的分析,為后續的工作做好鋪墊。其次,注意土壤的培肥。土壤培肥是在對土壤進行科學分析后,通過對土壤成分的識別,檢測出缺乏物質,并有針對性的通過土壤施肥進行補充。土壤培肥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合理化的應用不僅能夠實現作物的高質高產,還能充分激發土壤潛力,提高肥效有效作用率,使用過程中,應高度注意肥料配比,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科學檢測手段,從土壤檢測分析的結果出發,進行微量元素的補充,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的組成結構,豐富配比多樣性,使肥效能夠高度滿足毛竹生長。毛竹的關鍵施肥步驟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行靶肥和孕筍肥,前者是通過鋼釬打通竹節灌入廢料,后者則是在每從竹的邊距處施復合肥。最后,翻整土地。在正式播種之前,要對土地進行翻整以活化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及生物活性。這是為毛竹提供理想生長空間、提高產量的關鍵步驟[2]。
種植毛竹除了選用優良品種外,還應保證幼苗的成活率。采用藥劑拌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段。此種方法是在母株種植之前,通過藥效作用,使其攜帶抗性進行萌芽,從植株生長的第一個環節入手,以保證成活率,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減小外界環境的負影響。但在選擇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相關事項,在進行藥劑攪拌時,要明確所選藥劑的藥效、用量以及所含成分,以便于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因為藥劑攪拌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的利用會產生正面的保護以及促進作用,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若藥量過大或者藥劑種類選擇不當,則會破壞其正常的生長環境,影響植株生長。與此同時,在母株選擇時要盡量選擇竹節均勻、竹竿通直的,并且胸徑通常控制在3-6cm。挖取時靶芽兩側要多留宿土,以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控制水土流失。
冬季竹田管理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注意弱苗的中耕,通過中耕能夠很好的破除板結,并且為幼苗生長提供相對恒溫的環境。二是要考慮越冬水的適時澆灌,這樣不僅可以粉碎硬質土塊,還可以實現氮肥的轉運。值得注意的是,越冬期間凍害極為常見,在澆灌越冬水時既要依據氣溫變化還要觀察毛竹的生長情況。
春季因自身氣候特點,溫度不恒定,導致毛竹作物的抵抗力下降,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生長環境,所以成為毛竹感染病蟲害的高發期。若防治不及時或者方法不當,很容易造成大面積的壞死,進而影響作物產量。對此,防治過程中首先應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分布種植空間,粗耕細作,進行透光改造,對于重新發芽的竹節還要做好切桿,以保證成活發筍。
毛竹高產栽培技術后期管理主要強調伐除老竹。伐除老竹的主要目的是為留筍養竹提供空間,進而提高竹林產量。在具體的管理工組中要秉承砍小留大、砍弱留壯、砍密留疏的原則,控制密度在600-700 平方米范圍內植株數量為180-230 棵左右。
掌握最佳收獲期不但可以減少肥藥的使用,還能夠避免成熟后的毛竹由于收獲不及時出現枯萎的現象。從毛竹生長發育的過程來看,如果錯過了最佳收獲期,成熟的毛竹會因為持續脫水降低韌性,畝產量也會隨之降低。
在整個培育過程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防治方式,通過化學、物理以及農業防治的多方面相結合,以實現在保證不破壞土地結構的基礎上,保證毛竹的成長成活,提高產量。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優先采用物理防治法進行防治,利用其方式簡單、效率高、可持續的特點,對田間進行細致化的管理,即清掃清除雜物、驅趕捕殺害蟲等方式來減輕病蟲害的危害。
結論:開展毛竹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工作,要從種植手段,田間管理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控。任何一項環節出現差錯,都影響最終的作物產量。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已具備系統化的管理,但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未來仍需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解決此類問題,達到防治和增產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