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引言:英語是高校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基礎性學科。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英語素養在學生未來就業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因此,將高校英語教學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則成為英語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但是,目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學模式的局限使得學生的課程學習與職業能力發展之間相互脫節,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后英語能力難以與職業需求相適應,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難度。針對此,高中英語教師應從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調整與構建。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進步,“知識本位”的弊端之間受到詬病,而“能力本位”則成為教育教學發展基本要求。在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構建中,英語教師應從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出發,對教學培養目標進行重新設計,而教學目標中不僅包括公共英語教育內容,更應該包括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發展,如方法構思、創新思維、集體協作能力、社交技巧等等。依據職業能力所構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教學模式的設計:
第一,加強對學生的方法引導。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構思不僅能夠為學生未來融入社會提供有效的思路,更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支持。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動權,并打破知識本位的局限,強調方法指導,并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總結實踐方法,以實現對學生的綜合鍛煉。
第二,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索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主動發展思維,并調整思維定式,給出體現自我個性的學習方案。創新思維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個體體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依托。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思維培養納入到課程目標中來,并重點強調創新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第三,注重對學生集體協作能力的鍛煉。學生在未來融入崗位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集體環境,面對在集體氛圍中的協作交流,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協作能力則成為影響個體職業適應能力的關鍵因素。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合作學習為學生設計合作交流氛圍,構建集體氛圍,在協作與溝通中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第四,注重對學生社交技巧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應用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中,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是學生社會性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在未來職場中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的必要條件。在英語教學指導中,教師應通過模擬語言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實習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為學生融入職場環境做好準備。
教學模式的變革不是簡單的方法的調整,而是對教學過程的綜合轉變。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要求,對課程內容、課堂設計以及學習方法等進行全面構建,以體現英語教學的職業化特點。
第一,構建職業化的課程內容。基于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要求,高校英語課程內容的調整應打破單一的知識教學,體現實用性、人文性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課程構建中,可以依托崗位特點模擬情境,在情境中引入英語對話,豐富學生的職場用語;將英語課程進行模塊化處理,根據專業能力發展需要在各個模塊中融入英語知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英語能力與專業能力的銜接;在英語課程中引入具有人文特色的資源、材料,在人文環境中滲透職業精神,讓英語學習促進學生的個人修養的提升。
第二,構建職業化的課堂設計。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科素養的主要模塊,在課堂設計中,教師可以采取對話式教學,將學生的英語交流融入到課堂的始終,在口語表達中訓練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教師可以針對閱讀內容對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進行培養,例如結合學生的未來就業方向提供專業化的英語資料,引導學生在閱讀、翻譯中,提高英語學習的針對性,體現英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效融合;教師可以加強情境構建,設計利于學生日常英語、商務英語發展需要,進行聽說讀寫的針對訓練,讓學生在自我表現中奠定職業基礎。
第三,構建職業化的學習方法。根據職業能力發展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設計契合職場氛圍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在開放、自主的情境中提高對職場的適應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協作學習模式,利用課程資源的呈現,學習方法的指導,團隊的構建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形成利于學生發展的職業環境,促進學生掌握更利于職場生存的學習方法,提高綜合職業素養。
根據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的體系已經成為高校英語教學培養的重要思路。相較于傳統單一化教學評價機制,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滲透職業素養,并根據結果分析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情況,根據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不同權重體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塑造。具體來講,在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中,依據職業能力形成的評價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職業化評價機制。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職場需求模擬英語教學情境,同時利用相應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分析。例如在任務驅動學習情境中,教師除去對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提出要求,還應針對學生的敬業精神、協作能力、創新思維、交際技巧、自主意識等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實現自我反思與相互評價,以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在對比與交流中不斷提升職業能力。
第二,以證促學評價機制。專業證書是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依據。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學校應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要求,對證書的考取提出明確要求,并利用學分的方式督促學生的英語課程學習,提高英語專業素養;此外,教師在落實以證促學評價機制的過程中,應著重強調英語實用技能的培養,如利用劍橋商務英語等級證書、劍橋通用英語等級證書區別專業要求,輔助學生的專業學習,提高學生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
第三,多元化評價機制。在現代教學評價中,學生的主體價值逐漸凸顯,而從學生未來就業來看,具備良好的自我剖析與評價能力也是學生適應職場的必要條件。在高校英語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基于多元化理念,將學生引入到教學評價中來,根據學生的主觀能動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案,其中包括多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設計,這樣學生才能從多角度實現自我認知,并根據職業能力發展主動形成英語綜合能力的構建,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第四,動態化評價機制。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發展過程制定動態評價機制,彌補靜態數據產生的弊端,將學生的成長與變化呈現出來,并基于職業發展要求做出針對性指導。例如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制定動態檔案,分析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情緒的分析與把握,利用數據信息分析學生動態走向,并針對性地制定教學培養方案,從知識、技能以及情感層面進行滲透與引導,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基于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重新構建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培養的必然選擇。高校、教師應基于學生未來發展需求,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重新確定英語教學目標;探索教學實踐方法的新思路,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結構;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凸顯學生職業能力要求,這樣才能將職業教育理念融入到英語教學發展中來,為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融入社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