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蔚州鎮前進路第一完全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700)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是一個另教者困惑的問題,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恰到好處呢?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來探討了幾種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課中設疑能使學生撥云見日,豁然開朗。教學《商不變規律》時,同學們興致勃勃,自以為掌握得透徹,解題游刃有余。這時,我讓同學們用兩種方法做350÷85,以便讓學生質疑。多數學生這樣做: ①350÷85=4……10。②350÷85=70÷17=4……2,350÷85=4……2。同學們個個雙眉緊鎖,為什么結果不同呢?我適時點撥:“怎么知道自己的答案的對錯?”聰明的同學馬上想到驗算。驗算出真知:350÷85=4……2 錯了。我便再次設疑激思“:為什么第二種方法錯了呢?難道商不變規律錯了嗎?”同學們的眉頭皺如繩,都在冥思苦索,一會兒,部分人舒眉展目,笑臉浮現——原來只是商不變,而余數在悄然變化。
在課堂教學中,對所授的新知識,教師一般都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小結,在歸納小結的而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小結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通過歸納、綜合和概括來反映與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和數學的一般原理。例如,教學“口算乘法”,先引導學生口算并寫上每道題的得數(題目如下):
例1.100×5=500 5×100=500
100×10=1000 10×100=1000
例2.7×200=1400 12×300=3600
接著教師啟發提問:請觀察例1、2 左右兩邊的算式,用整百數乘的口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綜合、歸納和概括,得出了其規律:用整百數乘的口算,兩個因數的末尾共有幾個0,積的末尾就有幾個0。這樣就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要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培養其能力,必須通過自身的實踐。即教學中,使學生從“做”中去體會,去鞏固,把握知識,盡量減少說教式、結論式教學。“做后說,師生共做”是實現高效學習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它把學生和教師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導學、助學、促學”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如教學五冊數學“商中間有0 的除法”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例題408÷2 出示,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試一試”,讓學生在嘗試中自己總結商中間有0 的除法法則及簡便寫法。又如教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時,鼓勵學生自己“找一找”題中誰是單位“1”的量,誰是比較量,動員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線段示意圖,讓學生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自己去區別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異同點,明確什么樣的情況用乘法計算,什么樣的情況下用除法計算。還常用“議一議、比一比”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力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設疑,讓學生展開討論,待其還難以解決之時,便因勢利導,鼓勵學生通過自學而自悟。例如,我在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起來比較;還有的同學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我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筋的同時,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通用這樣的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么求它們的面積呢?疑問萌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這樣通過在討論中誘導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解疑,可以達到教而不教的目的,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傳統的數學教學,從概念到實踐,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大面積影響到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適當的學會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多媒體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競爭已無處不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采取競爭策略,可以促進群體參與,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們增加競爭意識,在學習中達到你追我趕的效果,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更加的有效。
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以最適合的,最輕松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