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天津 300161)
引言: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前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才市場的需求,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來幫助高職院校進行職業素養培養模式、計劃、方向的調整,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到社會后,其職業技能素養符合當今人才市場的需求,從而保障學生畢業后順利發展。
從學生的職業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等方向上來看,不同的職業環境、崗位對學生所需具備的職業素養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不同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職業素質的培訓過程中,也應具有不同的針對反向。比如,技術性的崗位應更加注重于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而服務類專業,則需要注重于提高學生的反應、溝通、表達等能力。為此,在多重視域下想要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就要根據就業市場的狀態、職業環境的變化以及不同崗位對職業素養的需求,來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制定出可以根據不同專業標準而展開的培訓體系以及職業素養培養方案。例如,天津市某高職院校便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了相應的職業實訓、就業指導等具有針對性的職業素養培訓課程,并依靠于對職業素養教學目標的細化,對不同課程內容的課時進行周密的劃分,同時將其深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使職業素養的培訓與提升更具有階段性與計劃性。
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來說,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與一體化展開,才能夠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訓效果,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生自身素質與素養的提升。同時,相關調查表明,僅有14.3%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對實訓課程在職業素質培訓中的作用表示認可,說明了當前高職院校在進行職業素養培訓的過程中,實訓課程尚不完善的問題。為此,高職院校應當將實訓課程的強化作為當前自身發展的主要目標。例如,山東省某高職院校為了提升實訓課程在職業素養培訓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僅通過建立起嚴格的規章制度來對學生進行規范,同時對學生實訓學習環境進行了調整,使學生可以在更加貼近實際工作背景的環境下進行實訓,以此讓學生能夠在參與實訓課程后實現自身團隊合作能力、自我鍛煉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精神等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
從多重視域下來看,校園文化的建設對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來說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為此,高職院校在培訓學生職業素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自身辦學理念以及辦學定位的明確,以及校園風氣建設來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側面培養,從而使職業素養培育的理念,由上到下的貫徹到校園文化當中。并且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精神得到放松,減緩學習的壓力,調整學生的狀態,令學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并投入到職業素養的學習當中。
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就業市場中,高職業素養以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出現了激增的狀況。這就使得高級院校在進行職業素養提升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市場的發展來對自身的辦學模式做出改革,建立校企人才共育體系。而對于企業來說,其不僅是人才的使用單位,同時也是人才的培養單位,有著進一步培養人才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社會責任。為此,就要改變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企業在人才共育體系中,知識、人才、管理等內容要素的投入,建立其校企人才共育的長效機制。而且在人才共育體系下,高職院校與企業也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生崗位特性,來制定相關的培養機制與方向,實現學生、高職院校、企業之間的互贏互利。
在強化實訓課程的效用后,如果想要確保學生在進行實訓后職業素養得到保持。就要結合人才共育體系的相關理念,來優化實訓基地的建立,讓學生的理論知識進一步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使其職業素質的提升與培養更加全面,也可以使學生在投入工作后,更快的適應工作環境。而高校在建立實訓基地的過程中,應當實現對區域內政府、企業、組織等各項社會資源的統籌運用,從而使實訓基地除了具有教學實踐的作用外,還具備有企業項目、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并且實訓基地的建設也不需要拘泥于校內,通過與政府、企業共同建立起來的校外實訓基地,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來提升學生的實訓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借鑒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通過與自身學校的發展以及教學狀況之間的相互結合,來進行起符合當前社會人才培養需求的實訓基地發展模式。
結論:綜上所述,在多重視域下想要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就需要采取實現教學目標的細化、強化實訓課程的作用、發揮校園文化的特色、建立人才共育體系、優化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以此來實現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全方位提升,并保障其畢業后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