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新聯爆破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2)
金屬非金屬礦山采礦爆破工藝的不斷提升,為礦石的出礦、鏟裝、運輸等提供了便利。但是,爆破仍是采礦過程中存在安全風險較大的一個中心環節,提高爆破安全管理,規范爆破流程,對降低和預防爆破工藝流程中各類安全事故至關重要,以姑山礦業公司和睦山鐵礦(地下礦山)作業面迎頭爆破為基礎,從“炸藥存取→施工準備→布孔(檢查)孔→裝藥→堵塞→警戒→起爆→檢查→解除警戒”,分析爆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為類似爆破工藝地下礦山的安全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一)火工品運、存、取管理
火工品管理主要分為井口運送、井下運輸管理、井下存取管理。火工品井口運送及井下運輸除必須執行國家GB6722—2011《爆破安全規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1]由涉爆人員押運等一般規定外,罐籠運送火工品,雷管、炸藥不得同罐且罐速不得大于2m/s,炸藥堆放高度不得大于罐高的2/3;車輛運輸火工品車輛限速行駛,直道不超過20km/h,彎道不超過5km/h,斜坡道不超過10km/h,車距不得小于50m,火工品運輸應直接抵達火工品存放點,不得在其他地方逗留,特殊情況下不能抵達時,押運員不得與押運車輛分離,防止火工品丟失。井下存取火工品的倉庫應按照GB6722—2011《爆破安全規程》[2]規定的要求,遠離爆破作業點,火工品存放點30m 以內的范圍內嚴禁存在爆破作業,30~100m 范圍內進行爆破時,人員不應停留在火工品存放點內。因該礦使用的炸藥主要成分為硝銨類炸藥,具有強氧化性、受震動及溫度影響較為敏感等特性,應與易(可)燃物、還原劑、酸類、活性金屬粉末分開,單獨存放。存放點附近禁止動火、吸煙、使用手機,各類設施、器材配備齊全,庫管員必須持證上崗,要對火工品存取進行清點入賬,存放點要嚴格執行雙門雙鎖制度。
(二)爆破前安全警戒措施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對相關爆破情況進行提前告知(該礦規定井下爆破一般在下午進行,下井職工需報安全部門),所有通往爆破危險區域的通道上必須設置警戒線、警戒標志并安排人員現場警戒,防止人員誤入,在巷道內實行爆破,必須找掩體進行掩護,其掩體必須保證人員安全。爆破作業前,距爆破作業面100m 范圍內照明電壓不得超過36V,應與相鄰的作業面互相聯系好,尤其是貫通爆破作業,2 個對向掌子面相距20m時,必須停止一方作業。對于存在冒頂、裂隙發育明顯、涌水等特殊情況的復雜區域,還應制定補充安全措施或進行安全風險預判(如:和睦山鐵礦由于服務年限較長,加之巖石性質大部分硬度較低,裂隙發育明顯,在爆破作業時對爆破設計進行不斷優化,并制定相關應急處置措施,提高爆破質量,保證爆破安全)[3]。在爆破前必須同時發出音響和視覺信號,使危險區內的人員都能清楚的聽到或看到。信號分3 次發出:①預告信號。爆區內的所有無關人員撤離危險區或撤至指定的安全地點;②起爆信號。確認人員和設備全部撤離后,具備安全起爆條件可起爆;③解除警戒信號。經檢查安全后方準發出解除信號。
(一)拒爆等特殊情況處置。對于產生拒爆、盲爆情況的,應立即切斷電源,及時將電路短路。導爆索和導爆管網絡發生盲爆的,應首先檢查導爆索和導爆管是否有折斷破損,如存在此類情況修復后再起爆,如不能起爆應將剩余起爆器材收集后統一銷毀,避免出礦過程中將雷管、炸藥混運至溜井,并及時上報安全部門分析原因采取預防措施。對于正常爆破后殘余的爆破器材對照清退制度登記及時入庫,嚴禁在井下進行爆破器材的性能檢驗與銷毀工作。對于需要進行二次爆破的,需要由技術人員制定詳細的處置方案后進行施工。由于地下礦山爆破作業頻繁,環境惡劣等原因,時常發生爆破后少量雷管、炸藥殘余未被發現等情況,應建立相關廢棄火工品撿拾上交管理制度,完善臺賬資料,并定期將收繳的爆破器材組織專人進行集中銷毀[4]。
(二)通風處置。地下礦山爆破后必須經充分通風,時間不少于15min(通風條件較差時,不少于30min),經檢查確認工作面無炮煙后,方可進入工作面。
(三)應急處置。根據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要求,地下礦山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應急演練,主要包括冒頂片幫、水害防治、火災防治等內容,對于爆破過程中以及爆破后產生的上述次生災害應編制相關的應急預案,制定有效的處置措施,定期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對爆破作業事故進行演練,并根據要求對救援物資進行檢查補充。
(一)強化爆破前的運、存、取及警戒管理,可以為現場爆破提供良好安全作業環境。
(二)通過對采掘面爆破安全距離的核定,可知采場采掘面爆破藥量較小且受巷道等阻隔等原因,爆炸產生的空氣沖擊波和地震對人影響較小,相對安全。
(三)拒爆等現象在爆破過程中影響因素較多,需對采購、存放、設計、布孔、裝藥、雷管安裝等環節加強管理,降低拒爆率。
(四)雷管、炸藥在井下受潮的因素較多,應避免濕式作業、噴漿作業、起爆時間過長等因素導致拒爆。
(五)爆破后應加強現場處置管理,避免爆破后因拒爆、盲爆、炮煙等綜合因素而導致的次生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