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醒塵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虛擬現實簡稱VR,也可叫為人工環境、靈境技術,是由計算機模擬產生的虛擬三度空間,戴上VR 的人可以感受多種感官方面的模擬,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讓人在模擬體驗的過程中產生親身經歷、身臨其境般的觀察感受。
人們開始觀察、探尋周圍景象時,因為人類本身兩只眼睛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也會存在差別,當人眼的立體視覺將圖像反射到大腦時,大腦將已經看到的左眼和右眼圖像結合起來,并提取這些信息來使看到的畫面具有層次感,從中反映出一個對四周景象的整體印象。
中國古代繪畫的視覺角度是在人類自身觀察方式的基礎之上的再創作,它可以感受到人的視覺看到、感知到的一切,不僅如此,中國古代繪畫不是只強調視覺上的寫實性,它的觀察角度是超越人類本身,是具有超現實性的,繪畫中一切都是由作畫者創造的,中國古代繪畫所描繪的不但是通過眼睛觀察到的,更是畫家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感受包含著對精神、意境的追求與表達,如宗炳的《畫山水序》中曾說“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只豎著畫出三寸長短,就可以比作千仞的高度,通過用眼睛領會心里頓悟,巧妙地在畫作上呈現看到畫作的人都應該能感受到其中神韻,畫中的山水景色比起真實景色更加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最終看到的畫作寄托了山水神色與畫者自身的精神思想。在方法上通過長卷繪畫中移動視點的方式,不固定的視點位置移動,不受自身視覺限制,結合自身情感精神,將各視點看到的不同景象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
VR 觀察到的是反映在VR 系統中的,在不同顯示器上分別顯示體驗者兩只眼睛看到的不同景象,電腦機器的輔助使體驗者視線范圍內的每個物體都有著它們對應的位置和動作姿態在系統中呈現,VR 的視覺系統和運動感知系統是根據對體驗者的頭、手、眼和腳步移動而變換的。
《清明上河圖》的構圖方式是鳥瞰式構圖,畫中的視點也并不只停留在一處,這種方式加大了人的視覺范圍,由于畫中是多種視點穿插進行的,所以畫面中的每一部分都是視覺的中心,隨之每次視點的移動都會形成新的視覺觀察角度,有移步換景之妙。人眼的可視角度通常為120 度,而使用VR 時的視角可達到210 度,這樣的變化讓我們所能看到視覺空間變得更大,在使用VR 觀看時,頭部和腿部一起使用,雖然VR 版《清明上河圖》的腳部移動沒有過多顯示,而是根據作品本身規劃出的路徑進行的,觀看VR 時身體的位置根據雙腳的移動進行識別,當人走動時VR 中顯示的場景也不止一個,會隨著用戶的走動發生變換,同中國古代繪畫達到最大程度的接近,每走一步看到的每個景象都是視覺中心,會隨之產生一個新的視點,從而產生新的視覺觀察角度。
《清明上河圖》內容極其豐富,建筑、動物、人物雖然多卻又不亂,人物的動作、表情神態各異,畫面寫實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會使人在看畫時根據畫面聯想到畫中正在發生的故事,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畫中場景在視覺上更具有沉浸感。VR 版的《清明上河圖》,根據畫面的制作及設備模擬的真實性讓使用者產生自己正身處于當時場景的大街上,在觀看VR 版《清明上河圖》的時候還能聽著周圍貨郎的叫賣聲,鐵匠打鐵的聲音,孩童的嬉戲聲,這種感官上的刺激都會增加人的沉浸感受,
《清明上河圖》全圖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賞析,分別為市郊景色、卞河和城內街區,分割整個畫面的用具正是畫面中的河流,利用河岸或者船、橋的遮擋引導人們移動視線,將不同場景的人和景物通過此處連接起來,使畫面層次感更加豐富。VR版《清明上河圖》可以讓我們看到與原作的不同之處,在于VR 軟件內的場景也會如同我們現實生活中那樣,接觸到起分割作用的遮擋物、摸到墻,在VR 版的《清明上河圖》中更能做到繞過遮擋物來觀看畫面,這是紙面繪畫所不能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也是一個可以起到移動視點從而產生新的視覺觀察角度的新形式。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從多方證實VR 和中國古代繪畫在一定方向能達到同種效果,甚至可以做到紙本繪畫中不能做到的繞過遮擋物觀察的效果。而VR 是虛擬現實,但我們能從中看到人對真實世界的發展,中國古代傳統繪畫在作畫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另一種虛擬現實,我們也能從中看到對真實世界的發展,能看到以VR 表現的中國古代繪畫是結合著雙方的共同點所產生的。
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各類科技產品開始進入各個領域,有以VR 的技術手段表現的中國古代繪畫,對繼承與創新發展中國繪畫和向大眾推廣中國畫起了很大作用。二者相互影響發展著,對此因為已經有了初步的嘗試,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更加出色、更加完整的以VR 技術手段表現中國古代繪畫的作品,也希望看到國畫的發展可以結合科技,使其通過新技術得到創新發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且關注到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