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珺
(江西省贛州市蓉江新區贛南師范大學附屬蓉江小學,江西 贛州 341401)
從教以來,我帶過很多學生,作為一線小學語文老師,我知道作文教學一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題。隨著現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在的小學生真的是“見多識廣,能說會道”。按說他們的知識積累應該挺豐富,寫作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他們絕大多數不喜歡作文,怕寫作文,甚至討厭寫作文。很多學生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下筆”、“無材料可寫”。即使寫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內容干癟、詞不達意、思維混亂的“豆腐塊兒”。他們視作文為負擔、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課。很多老師們更是無計可施。以至于很多老師讓學生去花費大量時間背各種體裁、各種類型的作文,用以應付考試。所以,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困擾著無數語文老師。經過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作文教學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無窮放大,寫作文是一個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活動,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應當放在第一位。閱讀經典,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無疑能讓學生對文學產生熱愛,引發寫作熱情,對詞句積累也能有積極的影響;豐富學生的語言,讓學生的寫作不再干癟,背誦經典就是最好的法寶;利用網絡,組建班級交流平臺,讓博客,微博等成為展示學生寫作成果的平臺,體驗成功,促進興趣。一句話,能讓學生對寫作感興趣,你就成功一半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樣,大腦一片空白,能寫出什么好文章,跟本就沒有一點兒積累,能寫出好的文章就是怪事了,韓寒之所以能寫出那么好的作品,跟他的閱讀量不無關系。而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急不得。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詞句和寫作素材的積累。
學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體驗、觀察、感受。學生有了習作素材,寫作文才會有話說,才會有內容。這就要學生多積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莫過于寫日記。每日一記至關重要,把平時的點點滴滴記入日記。需要用時,就不愁沒有素材了。日記內容不一定非要寫自己想到、聽到、看到、做過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詞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記,寫作文時就會有很多可寫的。
“重視文本”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有“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這樣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并從摘抄中積累材料。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為寫作打下鋪墊,在寫作時就不至于“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學生的資質不同,寫出的作文也參差不齊。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話;有的一個段落一兩句話,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幾段。結構不清晰。那么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給他們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來寫。每次習作嚴格要求學生必須按規定的段落去進行習作。可分為三種情況要求:學困生,要求他們最少寫三段話,開頭、中間、結尾各寫一段話;開頭、結尾各一兩句話,中間多寫;句子要寫通順,內容要表達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話;開頭、結尾各寫一段話,中間一至二段話;能圍繞一個主線按一定順序展開描寫;優等生,段落不給他固定,開頭一段點明中心;結尾一段可以總結與開頭照應,也可以寫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與看法;中間圍繞一個主線按一定順序展開具體生動描寫,采用一些修辭手法、關聯詞過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寫有詳有略。通過相應時間的練習,學生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這種良好習慣,寫出的文章段落結構就很清晰。
我們可以教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表現手法、標題、題材等等。寫作文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積累了材料,備齊了磚瓦木石是不夠的,還得勾勒藍圖,搭好架了,才能蓋起房子。我們小學語文書中有很多課文可以作為事例來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學會模仿文章的語言、結構、表達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手法等等。文學的基本材料是語言——是給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態的語言,文學是借語言來進行雕形描寫的藝術。語文課本中的選文都是語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真地、有針對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語句,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也可引導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最好是模仿語文課本中范文的結構。因為范文的結構既全面、千姿百態,又科學、規范。模仿結構,可以學習全篇結構安排的特點,可以模仿局部的層次安排,還可以模仿范文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師在修改時應尊重孩子的想法,盡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進行改動,多給予鼓勵。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修改草稿的良好習慣,并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總之,在作文教學的道路上,只有不斷摸索,不斷學習別人的經驗,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的采用多變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讓學生愛上寫作,學會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