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會影
(黑龍江省大慶市慶新中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引言:歷史學科對學生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讀史使人明智,人們從對歷史的解讀中能產生一定的智慧,并能讓讀者心智成熟,對其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學習歷史使其對發生過的事件有更加清晰客觀的認識,并能從中吸取一定的歷史教訓為己所用,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入史料教學法能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加生動立體的認識。
學生進入初中后,不同于小學階段的貪玩,其將關注的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學習上。而在初中階段,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初中歷史在整個最終的中學考試中占據不算大的比重,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其的關注度明顯輕于其他主科,由此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上心,并且在歷史課堂上表現得漫不經心[1]。加上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地位顯得更加被動,教師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使學生對枯燥的歷史課堂產生一定的厭煩情緒。學生完全不能提起學習的興趣,并認為歷史學習就是對相應的歷史知識進行單純的背誦,說明他們并沒有在歷史學習中感到歷史的魅力。而教師在教授歷史的過程中,應適當地加入史料教學,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富有趣味性,讓歷史課堂活躍起來,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進行知識輸出。富有故事性的歷史知識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已經形成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其教學過程中具體的表現就是延用應試教育的思維和方法,只是對學生灌輸相應的知識重點,而對重點以外的歷史知識從不進行一定的擴充,導致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只能學到教師精挑細選后的知識[2]。自己不能形成對整個歷史事件的整體思維和自己的看法。并且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具體反映在歷史教學找中,學生并沒有除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積累。而教師在其歷史課堂中滲透一定的史料教學,其豐富的趣味性將調動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加主動性的思考與學習。而學生在這些史料的積累中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并且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期下來,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加系統化。
隨著振興中國夢口號的響起,國人越來越重視中國曾經被帝國主義列強欺辱的屈辱歷史。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不間斷地刺痛每一位國人的心。但對于初中學生,其愛國情懷還沒真正形成,而作為歷史教育者,教師有義務將真實的歷史告訴學生,讓學生銘記歷史,燃起愛國之情。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相應的愛好和平教育,銘記歷史,強大自己,樹立正確的愛國觀。
在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其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展示后再開展史料教學,史料教學對歷史知識的作用是輔助性的,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但是教師應在這種史料教學中掌握一定的分寸和比例。不能在歷史課堂中將更多的歷史知識講授給學生,從而擠掉了史料教學的發揮時間[3]。并且這種大規模的歷史知識填充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枯燥的歷史產生厭倦情緒,由此降低其學習的效率。而與之相反,有的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就相關的史料故事講個沒完,使大部分課堂時間被歷史故事占據,雖然學生聽課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但是相應的歷史重點知識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地滲透。以上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兩種極端的典型,教師要將史料合理地穿插在教學內容中,對學生起到一定的興趣引導作用和使學生掌握一點課外知識即可。例如,在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在向學生教授相關的歷史知識后,教師可以針對課本中林則徐的人物介紹部分進行相關的史料教學,即在這則介紹中,林則徐有幾句給道光皇帝的上書的話“是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沖餉之銀”,其上書內容表達了林則徐對鴉片產生的后果做出了充分的預測。讓學生對這位民族英雄的了解更多。
大部分初中生認為歷史事件距離我們當前的生活實際太過遙遠,使其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總是帶著一定的距離感,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更多的代入感。而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在設計歷史教學方案時,將更加貼近生活的史料進行課堂滲透。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中《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課時,學生學習到了生活中能遇到的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在怎樣的經濟政治背景下誕生的,并且這些交通工具的出現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什么變化等。教師可以以交通工具為切入點,為學生加入史料教學。消解學生對史料學習的距離感。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史料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促使其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歷史學習效率,教師提高其歷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