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平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雙港鎮雙港中學,江西 鄱陽 333100)
引言:初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學生們自主地去動手,親身實驗的一些理論知識。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們會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時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自主能力,為以后更能夠適應社會。自主學習通常是指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去主動的學習,能夠不斷的激發自己去學習的熱情。然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主動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進而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初中物理知識較為陌生。學生需要互動交流的方式幫助自己實現持續的主動學習。在新課知識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實施小組合作教法和其他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新課知識有大體了解的基礎上,快速進入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的模式中,這是利用學生資源,促進學生實現整體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此環節的關鍵在于,教師應通過課題有效導入,為學生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例如,教師在教學“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課時,可通過趣味性的導入課題方式,讓學生在新課知識學習的開始,就適應了交流、互動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小組組合,既圍繞課桌而坐。然后,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了“手 拉橡皮筋”“撕開紙張”“向上輕拋紙團”等動作。同時問學生:“我們已經學習了力的描述方法和重力的基本知識,但是我們仔細觀看會發現,物理在受力過程中,運動速度和方向是不是發生了變化?”然后教師讓學生拿起自己手中的教學道具,進行實驗觀察。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同時,教師引出本課研究主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變化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相互作用力’”。學生由此開始了“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應用場景、實際情況的討論分析。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從而保證了高效物理教學。
以讓學引思理念為向導的物理教學中,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化的探究實驗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一堂物理課上既有學生自主展開的實驗過程,也有教師演示的實驗內容,兩部分的實驗內容都具備一定的探究性,學生的自主實驗過程會讓學生們首先感受到光的折射現象,不僅如此,這些現象還要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學生會想要弄清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后續的實驗專業性更強,并且對于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因此以教師演示的形式展開。學生在觀察教師的實驗過程和實驗中的各種現象時同樣是一種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大家不僅會認真觀察兩個實驗的流程和產生的實驗現象,也會基于教師的教學引導來逐漸理解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整個物理課堂充滿了趣味性,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物理學科是一門思維較強的一門學科,上課時老師的提問應該具有一定啟發性,挖掘學生思維,并在教學過程中給出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指揮和啟發的作用,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開創,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得到提高。例如,教材中有一節的內容是關于“浮力”,根據教材相關理論進行授課,講解基礎知識,對受理和重力方向進行探討,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過程,得出最終的結論,教師在觀察學生 實驗的過程中進行糾正。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可將抽象變得具象,把知識理論進而變得生動形象,其過程中可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還可以在考核力度上不斷地加強,這是比較容易忽略的措施,而且大部分教師完全按照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來完成。日常考核目的在于加強不同知識點的對比分析,掌握好學生是否能夠自主復習。例如,對于“電路圖”和“實物圖”的練習,需要讓學生在并聯、串聯當中方式上進行有效的實施,觀察電路圖的設計,以及實物圖的連接是否相互一致,是否能夠在圖像的表達上清晰。除此之外,考核的分數記錄,需要階段性的提升,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驗室操作上,進行大膽的嘗試、小心的論證,對細節上的操作進行改善,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自主學習,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對自身的成長鞏固,奠定堅實的基礎。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能夠按照多元化的措施、方法來完成,綜合性的教育目標實現,以及學生的自主意識鞏固、自主能力拓展,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未來,要繼續加強培養力度,從不同的層面上,提高教育的可靠性。
結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初中物理教學的終極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去思考、去關注,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創建出多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設立起實驗、實踐教學形式,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