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0053)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為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培養了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很多學生只顧考取各種證書,卻忽視了個人行為素養的形成和規范。因此,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武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就為這一課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漸漸開始發生變化,進而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道德思想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以往學校中常規的素質教育對這一時期的大學生道德上的管理和束縛已經很難起到明顯的作用。所以,促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全面發展必須通過在學校的武德教育課程來實現。
武德也就是武術道德,既然稱之為道德,因此也和道德一樣,是人們生活和日常行為的規范形式。武德伴隨著中華武術,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當今的武德概念指的就是習武之人的思想品格,是武術人在從事和武術相關行業中道德上的規范行為,它滲透在習武之人日常生活、群體社交的各個方面。
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既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組成部分,又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擁有其獨特的完整演化歷程。武術文化在自我發展演化的過程中與其他傳統文化相互影響,發展至今日,中華民族最基本的道德精神便由武德傳承發展開來。讓學生們在高校的課堂上學習武術技術,同時感受和接納武術道德的滲透,可以使學生無形之中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大學生自我素質的提高。
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崇尚個性,自由開放的思想在形成的過程中難免染上一些道德上的瑕疵。王磊在其著作《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武德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說到:要想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和品格的高度提升,以高尚的武德精神進行約束和感染是最好的途徑。大學生的很多價值觀念都是在大學這一時期形成的,如果在這一時期,不能對大學生的行為和舉止進行正確的引導,極易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不可挽回。所以,應該在大學生的素質、思想、行為還沒有被侵蝕的時候,就及時對其進行思想道德上的干預和指引,進行積極的武德培養,加上高職院校本身的思想品格方面的教育,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學生在大學這一關鍵時期偏離人生軌跡,進而走上正確的道路。
學習武術的最終目的從來都不是單純地達到一項技能的巔峰,“修身養德”才是所有有志之士學習武術的終極目標。一項技能的巔峰靠的是身體的技術,但是習武之人武德最高層次的體現,是在精神的層面上。當然,無論是身體的技術,還是精神的提升,都沒有絕對的主次之分。所以,只有在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完善其精神層面的高度,才算是高職院校武德教育課程的成功體現。
中華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歷史上出現過大量優秀的仁人志士和俠客英雄,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以高尚的武德精神伸出援手,在艱難險惡面前除惡揚善。在武術教學中,積極為學生樹立具有武德精神的榜樣,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楊家將忠心不二、戚繼光驅除倭寇等,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都可以作為武德教學課堂上的優秀素材,是高職院校進行愛國教育的榜樣力量。
高職院校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符合教學實際的課堂情境,讓學生體驗不同方式的武術學習過程。例如,老師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振奮人心的音樂作為背景,可以用具有歷史信念感的照片及展板來布置教學場地。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激昂的音樂中感受中華傳統武術所特有的力量,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武術課程,同時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感受并接納武德的培養。
武術教學并不需要完全采用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英雄人物的電影,讓學生了解這一英雄人物。同時,采用學生討論的方式使他們了解某一武術流派的發展經過及歷史傳承,提高學生對武術歷史的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相應規模的競賽,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競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切磋技藝,進而增進友誼,學習拼搏進取的習武精神。總之,武術教師應該通過學生易于接受的手段和方式,使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武術,感受武術道德,最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找準人生的方向。
崇德尚武,是當代武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當代大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高職院校開展武術課堂教學與武德相結合的品德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另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經過了武術課程的教育和洗禮,能夠最大程度提升愛國情感,隨之進行精神文明的建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為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