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娟
(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第七小學,新疆 巴楚 843800)
面對處于特殊認知階段的小學生,教師需要認識到除了教授必要的知識外,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也是教師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需要將德育巧妙滲透到日常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我國教學部署中,語文是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與理解等能力的學科,而語文作為向學生傳遞人文思想與情感的學科,也擔負著塑造學生價值觀的巨大責任,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應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研究課題。
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勢頭十分強勁,促使各級各學科教師都在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再僅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而有意將學生的道德品質納入評價體系,因此為了適應當下的時代特點,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有其必要性。
對于尚未形成強大的辨別能力與價值觀念的小學生而言,一旦失去學校與教師的引導就會迷失方向,因此為人師者需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引導,將德育巧妙滲透到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以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初期就能形成健全人格與高尚品質的萌芽,為其未來的正向社會參與提供道德保障。
盡管德育滲透已經基本成為教育領域的共識,然而就各階段的德育滲透現狀而言,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譬如教師的德育意識不夠強烈、德育滲透與課程內容沒有有效結合等問題。因此,強化德育滲透是為不斷解決與改善教學現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為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提升構建更穩固的平臺。
為將德育滲透最大范圍地貫徹到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主要時間即教材講授過程而進行道德教育,因此,教師必要熟練掌握教材內容與其傳遞的思想,認真規劃教學方案,以在授課過程中將其中體現的道德思想傳遞給學生。在小學語文教材設計中,諸多內容并沒有直接體現人物的道德品質,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開發其中可能蘊含的道德思想,深入理解人物行為與社會貢獻是理解其高尚品質的重要途徑。譬如,教師在講授《大禹治水》一文過程中,需要將大公無私而實現個人價值等思想傳遞給學生,或者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能夠在這篇課文中學習到什么”,以諸如此類的方式將德育滲透到教材內容講解過程中。
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與空間去表達自身的道德情感,以在此過程中使自己具有的道德品質得到再一次提升。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且涉及文章人物的行為及影響時,時刻把握學生出現的表情與心理變化,利用他們可能出現的疑問或感悟為其創造道德情感表達的機會,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述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從中獲得的感想,通過與同學之間進行道德情感交流,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在容易形成的道德共識影響下,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會變得融洽,長此以往班級氛圍會更加溫暖和諧,學生們也會在此種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
為有效引導與激勵學生在課堂中的良好表現,優化語文課堂德育滲透的效果,教師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量化學生的道德表現,以此種方式激勵學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相評價兩種方式,首先讓學生依據公平公正的原則,客觀對同學在語文課堂及日常表現進行評價,之后語文教師依據結果的分析,并結合自身對學生的觀察且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此類評價機制,每個孩子都能受到關注,保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給予的正向評價又能形成對學生道德提升的激勵。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德育符合新課改的時代要求,也體現了教師對于教書育人這一根本目標的追求。教師在小學德育中要清楚認識到現狀中存在的不足,并積極尋找突破的方法,力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起初階段就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與高尚品質,為其長遠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