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婭倩
(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 沈陽 110011)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非遺+扶貧”是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時代背景下,使傳統工藝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助力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本文試從文化精準扶貧理念、“非遺+扶貧”實踐探索、非遺助力文化精準扶貧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淺析非遺融入文化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思考。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又要加強智力開發。而精準扶貧則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人群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實踐證明,唯有發揮好貧困地區自身文化特色、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為貧困地區開辟一條文化富民新路,才能真正激發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才能把一時一地一策的扶貧轉化為以文化生態涵養發展的長久之計。
從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不難看出,對“非遺+扶貧”的具體部署,主要是通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選取適于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傳統工藝項目,根據項目特點和工作實際,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來推進落實。非遺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很接地氣,是非遺助力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非遺扶貧不是簡單地“輸血”,而是提供“造血”能力,不同地域不同特色,非遺扶貧正是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蘇繡牽手侗繡帶動繡娘走上致富路是最具代表性的實踐范例。
以遼寧的盛京滿繡技藝參與文化扶貧實踐為例,搭乘“非遺+扶貧”的快車,該項目打破了滿繡“傳內不傳外”的封閉保守式傳承方式,以開放式辦學、公益性培訓、校企聯合等多種形式,培養了更多的傳承者,也讓這其中的貧困者實現了脫貧增收。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非遺,科技因子和創新設計也逐漸融入到非遺中,在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指導下,道明鎮竹藝村的打造過程就是“非遺+扶貧”最具代表性的實踐探索。
貧困地區非遺資源難以維持生計是其世代相傳的現實羈絆。如何既讓非遺傳承下去又能解決貧困癥結,成為“非遺+扶貧”推進落實的方向標。通過幾年的實踐,讓非遺“傳下來”,進而“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出高原、走向世界,也成為“非遺+扶貧”擦燃市場火花的打火石。湖南花垣縣的苗繡技藝和西藏尼木藏香或通過參加國際展會或迎合海外消費者喜好,不斷提高國際知名度,逐漸打開國際市場,在“走出去”的發展路上為實現脫貧積蓄力量。
這些生動的案例充分證明了“非遺+扶貧”具有的強大生命力,但要把非遺變成脫貧的穩定生產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非遺助力扶貧,能否長久下去,非遺扶貧如何發展好、利用好,能否形成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還需從各方面著手。
非遺與扶貧兩大部門應加強聯動對接,從政策、財政、保障等方面加大對非遺扶貧項目的支持力度,并加強成效跟蹤和動態管理。相關部門要正視壓力和困難,學會“放水養魚”,懂得“扶上馬再送一程”,指導扶持非遺扶貧項目既要開源、又會節流,更要主動挖潛,多渠道激活非遺扶貧項目的內生動力。
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加強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群培養,支持非遺工坊組織開展扶貧技能培訓,動員、遴選當地有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習技能,參與就業,聯合開展多種類型的技能培訓。
傳統工藝、技藝作為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鼎盛時期在農耕文明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非遺項目已漸漸離我們遠去。一方面,這些傳統工藝、技藝由于缺乏更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稀有的傳統工藝、技藝又急需有人傳承。“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模式恰恰打破了非遺傳承固有的樊籬,讓非遺成為有識之士的公共文化資源。
新時代、新形勢已經迫使非遺乘著科技創新的翅膀完成新的飛躍,尤其是在生產端,傳統手工藝應增加新設計和新創意,轉化為新產品,才能吸引新消費。只有讓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浴火重生,才能真正使非遺回歸生活。
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遺+扶貧”的根本用意,是讓非遺在合理保護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助推脫貧攻堅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就要求參與到扶貧序列中的非遺應該高視角定位,既要一腳立足國內,又要一腳邁向國際,尋求多元化發展。
綜上所述,“非遺+扶貧”為脫貧攻堅開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讓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成為文化精準扶貧的新亮點。非遺雖然在文化建設中只是一個小領域,卻真真切切地納入到扶貧攻堅的大格局中。非遺遇上扶貧,已經實現了最艱難的起步,只要抬腳,便能行遠,這是非遺的文化使命,也是脫貧的攻堅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