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楸
(河北省黃驊市官莊鄉閆莊子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0)
在小學數學中,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線的新教材實施者,如何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我努力嘗試,力求將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持續、長效發展。下面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實踐。
打開數學課本,一個又一個知識點顯而易見。每節課都有明確的數學知識要學生掌握,而數學思想“猶抱琵琶半遮面”隱含在數學知識的背后。如果一個教師不具備數學大觀點的眼見和心境,高瞻遠矚把握教材,深度解讀教材,就很難發現其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果教師不能領悟到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思想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滲入課堂,就很難使一堂數學課厚重,很難讓學生領略數學的魅力和精神。其實我們翻開數學書,也不難發現數學思想方法就在你眼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為達到此教學目標,教材創設學生喜歡的“買風箏、放風箏”情景,對“買3 個風箏要多少元”展開討論。學生在理解小數乘整數跟整數乘法意義相同的基礎上列出小數乘法算式。對于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教材展現了2 種不同的思考方法。方法一:3.5+3.5+3.5=10.5(元)是根據小數乘法的意義將乘法轉化為小數加法進行計算,可以說這是一種典型的轉化思想,將新問題轉化為舊知識來解決。方法二也體現了面對陌生問題采用轉化成熟悉的內容解決的數學思想。(轉化成元角分的知識)。這節課的教材分析,數學思想只是窺見一斑。對于教材數學的教師應該知道,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不斷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
數學思想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必須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加以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把握好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契機——概念形成的過程,結論推導的過程,方法思考的過程,思路探索的過程,規律揭示的過程。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的教學和諧融洽在一起。
比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時:我通過創設兩個大小不一三角形爭論內角和的情境,引發學生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愿望,從而設計了3 個數學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布置學生準備好三種不同類型(直角、鈍角、銳角)的三角形的紙片,上課時我拿出一套三角板,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各個角的度數,將其板書在黑板上。通過引導、觀察、發現這兩個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 度。這時順勢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有什么想法。有學生猜到:可能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 度。于是:“同學們圍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 度來大膽猜測,猜測是不是準確還需要我們驗證,用數據,用事實說話”。此時激發學生探究、驗證的熱情。當結論確定驗證到自己的猜測正確時,學生為自己的探索而激動、興奮,他們也實實在在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小學數學知識結構中新的部分,是一個凸顯數學本質的教學領域,它需要用系統的眼光,構建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序列。每一個引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都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所以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明白地告訴學生可以從問題入手去思考解決,也可以從條件入手去思考解決,讓學生充分地去感知,去運用,就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讀史使人明智。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波里亞曾說過,學習數學只有當“看到數學的產生、按照數學發展的歷史順序或親自從事數學發現時,才能最好的理解數學”。如果在教學中滲透這些內容,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了解數學思想方法,還將會被他們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所感染,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任何一項數學知識的探究、理解、掌握,都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具體實在的體驗,也就是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到“參照物”,這一尋找和比較的過程,就滲透了類比推理或者是角度轉換的數學思想方法,而且這樣的“比照生活體驗”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非常的有意義、有價值。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小學數學內容的限制,只能將部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去,而且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滲透不宜要求過高。
總之,數學思想在教學中的滲透,往往要經歷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且是幾種思想方法交織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具體情況,在某一段時間內重點滲透與明確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這樣效果就會好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