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艷麗 孫睿嘉
(1 雙鴨山技師學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2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當代大學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者和建功人,更需要發揚包括東北抗聯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東北抗聯精神,就顯得更有必要。
在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在極端艱苦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14 年的持久的英勇頑強的斗爭,抗聯英雄用鮮血、智慧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創新和豐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東北抗聯英雄們在長達14 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東北抗聯精神,其主要內涵是:面對國破家亡,不屈不撓,忠貞救國,保衛家園的愛國情懷。面對殘暴強敵,英勇頑強,永不屈服,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面對生死抉擇,勇于獻身,血戰到底,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面對惡劣環境,不畏艱險,無所畏懼,艱苦奮斗的必勝信心。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氣貫長虹的英雄詩史和華彩樂章,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是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雙百年”目標的強大精神動力。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為了保衛東北的肥沃黑土,為了守護祖國不受侵犯,東北抗聯英雄們決絕的奔赴戰場,英勇殺敵,頑強戰斗,堅定不屈,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不懼犧牲。14 年的浴血奮戰,獻出的是英雄們的熱血生命,收獲的是祖國的安定統一。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楊靖宇將軍以樹皮棉絮為食,在冰天雪地中戰斗到最后一秒;趙尚志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仍然絕不松口,嚴守黨的機密;陳翰章指揮雙眼被敵人挖出仍不投降,直至犧牲;巾幗英雄趙一曼被嚴刑逼供,最終英勇就義……無數的英雄還沒有來得及留下姓名就為國捐軀,無數的英雄還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就抱憾而去,但他們的大無畏精神永遠在世間留存,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靈,他們完美展示了不懼犧牲、為國而戰的英雄氣概。
(一)傳承紅色基因,推進實踐育人教學。2019 年4 月成立思政實踐社團,并開展了題為“重走抗聯之路,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同學們莊嚴地唱紅歌、思政教師實地講述七星峰抗聯史實、為烈士默哀、為烈士敬獻花籃、重溫入團誓詞的方式,向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牢記英雄志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東北抗聯精神,其次還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或“主陣地”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的作用。在這門課的教學中融入東北抗聯精神,任課教師就要講清東北抗聯的建立。要說明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立即發出武裝抗日的號召和指示,一方面組織建立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一方面派干部到自發抗日的義勇軍部隊中去工作。要說明東北抗日義勇軍雖然是自發的抗日武裝,但這些部隊違抗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實際上是響應了共產黨的武裝抗日號召,并且部隊中一般都有共產黨人的工作,或得到共產黨的支持,因此是中國共產黨“協助之下”1034的抗日部隊,其中有些部隊后來成為東北抗聯的組成部分。為了使學生理解抗聯精神,任課教師可以在講東北抗聯這個內容的前一次課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東北抗聯的文章和書籍,然后在講這個內容時讓學生對抗聯精神進行概括和說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任課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對東北抗聯精神做出明確的概括,并結合東北抗聯的斗爭環境、斗爭事跡加以生動深刻的說明,并輔之以精心制作的課件。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更自覺地發揚東北抗聯精神,任課教師在講完這個內容后可以布置一次課外作業,作業形式可以是感想性的文章,也可以是紀念性、歌頌性的詩詞。任課教師在評完作業之后,可選擇一些優秀的作業在課堂上進行演講或朗誦,使全體同學再感受一次東北抗聯精神,再接受一次東北抗聯精神的教育。
(三)要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擴展學生了解東北抗聯的渠道。隨著信息化的普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及時、更快捷、更廣泛地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包括宣傳東北抗聯的事跡,已成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東北抗聯精神的一種重要形式。要加強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制作一批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東北抗聯精神的宣傳。要組織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利用QQ 群和微信朋友圈,相互傳遞有關東北抗聯的信息,同時進行見解和感想的交流。也可以開展創新性的網絡活動,如在網上征集東北抗聯故事,征集歌頌東北抗聯精神的詩詞或其他文藝作品,然后在網頁上集中宣傳。還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對有關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或進行討論。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宣傳東北抗聯精神的積極性,也在這種宣傳過程中擴大了對東北抗聯事跡的了解,加深了對東北抗聯精神的認識。
時代在改變,社會在發展,但精神是萬古長存的,永遠是我國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的一部分,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望的力量,對于加強我國新時代的有志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