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新媒體提高了思想信息供給的開放性,提高了在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速度,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習慣、信息來源途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往單純的課本授課和談心交流的思想教育模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內容量較大,內容更新的速度較快,往往社會熱點事件可以第一時間在校園內引發巨大的波瀾。學生使用抖音、快手、微信、小紅書等媒體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大量各種社會思想極大的影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大學生的信息來源途徑日益多元化,與之而來的是各種思想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加上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不強,對有些價值觀念的深度思考不足,往往零散的了解導致他們缺乏對社會事件前因后果的正確認知,這使得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不良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工作受到新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加大。
我國高校從事思想教育引領工作的教師、輔導員、黨務工作者等普遍的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但是不熟悉新時代網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具備強有力的新媒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術,不能采用創新思維更好地開展特色化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隨著大學生日益更多的使用微信、抖音、微博等進行互動,可以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是較弱的,這一方是由于新媒體信息傳遞多元化、個性化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高校教師在網絡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有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平臺,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慢,缺乏專業的團隊維護,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沒能與學生保持深入有效的互動,大學公眾號、微信平臺的創新不夠,親民意識不強,沒能采用學生接受的話語吸引學生注意力,不能在與學生學習生活貼近的典型事件中進一步提高思想熏陶引領的質量。推文、新聞稿、視頻、組圖等使用的不科學,信息轉發量、瀏覽量與點贊量不樂觀,有些內容吸引不了大學生眼球。從事思政教育工作教師沒有構建課堂+新媒體的教育新方式,書本內容擴展不足,課堂理論與現實銜接不到位,一些APP 的自媒體“吸粉”價值不突出,輔導員、班主任沒能開展特色的網絡教育引領工作,因此降低了網絡思政教育的質量。
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教育引領工作要達到以提高吸引力、影響力、權威性、互動性的目標,還要搭建專職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強調形成網絡自媒體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網絡思想引領的積極作用。高校應當開發基于APP 的專業網絡思想教育工作平臺,強調加強信息供給的引領,進一步發揮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教育作用,強調體系化的開發思政教育資源,通過平臺實現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著力運用一系列有影響的網絡自媒體空間優化教學管理模式,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優化教學管理活動,達到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目標。高校應當組織適應平臺運營的專職思政教育隊伍,達到高效深化進行思想引領目標。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應當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強調根據學生的個性需要開展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引領活動。首先,網絡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有時代特征,強調根據學生的個性成長情況優化思政教育的方式,保證思政教育跟上時代節奏,能夠在日常的社團、主題班會的基礎上實現思政活動與自媒體相融合,進一步在自媒體展示學生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與學習成果。全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現狀調研工作,了解學生思想訴求,總結歸納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的典型問題,在全面進行思想引領的同時進行一對一指導,進一步根據大學生的專業、年齡、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思想教育引領,提高思想教育的情境性與針對性,達到促進高校大學生蓬勃發展目標。
網絡思政教育應當具有創新教育的方式,強調根據新媒體的特征不斷優化新技術方法的應用。首先,自媒體空間的思政教育應當具有靈活的形式,多變的方式,強調根據流行趨勢優化思政教育載體,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其次,進一步實現思政教育工作與時政熱點的緊密結合,著力開展實時性、互動性、針對性的思政教育。第三,還要組織開展豐富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進一步把傳統思政教育與網絡自媒體空間思政教育相結合,形成思政教育引導的合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需要高校教師具備更高的新媒體能力素養,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效率較低,影響力不足,教育教學時間短。從事大學生思政教育引領工作教師應當具備網絡教育引導能力,通過互聯網開展創新性的思想教育引領活動。首先,應當組建優質的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引領工作團隊,強調在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發揮思政課程教育、各院系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等的配合作用,優化網絡育人的模式,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全方位的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例如,搭建學院網絡公眾號宣傳平臺,由專職教師負責運營刊登學生稿件,提高自媒體平臺的排版質量,在合理的板塊謀劃中展示學生的風采,從而發揮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引領作用。高校從事網絡思政教育引導教師還要學習新媒體平臺信息建設方法,了解大學生的興趣熱點,進一步運用大學生接受的方式與大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在不斷優化網絡思政教育產品的基礎上提高網絡思政引導質量。新時代教師必須重視網絡思想教育引導的方法、內容與目標,強調在慕課、微課的輔助下全面優化學生網絡思政學習的體驗,合理的設置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討論話題,將思政課本知識與學生學習動態緊密結合。
為了更好地通過互聯網優化學生思想認知,還要強化學生網絡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在互聯網更好地獲得正確的思想引導。首先,新媒體時代高校應當給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媒體互動交流空間,強調盡可能地減少在學生獨自遨游網絡世界的行為,充分的借助新媒體構建大學生網絡社交群,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交際能力。高校應當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擴展自己的交際圈,促進大學生正確的選擇網絡平臺獲取主流信息,盡可能地提高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其次,高校還要積極的組織開展豐富的網絡主題實踐活動,例如,通過網絡直播高校大學生為主體參與的植樹節、敬老活動、校園競賽等活動,提高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吸引力,通過一系列大學生關注度較高的活動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推動大學生在網絡自媒體討論校園主流文化的積極性。第三,為了達到指引學生成長的目標,還可以通過網絡舉辦迎新活動,視頻互動活動、思政教育主題活動,以及公益廣告的展播活動等。應當使新媒體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宣傳載體,將中國夢作為主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先進的思想促進網絡思政教育蓬勃開展。互聯網信息來源復雜,各種思想觀念常常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新時代還要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的教育工作,結合典型案例促進大學生遠離校園貸、不法網絡交易等問題。
結論: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引領工作帶來了新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新時代還要創新網絡新媒體的思想教育引領方式,在加強學生思想動態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思想教育的方式,著力引導學生探究新問題、新技能,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開展思想學習活動,發揮學生自媒體空間的傳遞正能量作用,力求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實現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的有效引領。